5月14日至16日,一场直击广东高质量发展“最大短板”的座谈会——全省深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座谈会在韶关召开。
历时三天、主题重磅的大会,让作为主会场的欠发达地区韶关,直面补齐发展短板的课题。“韶关必须理清发展思路,找准赛道,精准发力,决不能坐失良机!”随后召开的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共识再次明晰,其中提出“要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位势,强化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努力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剑指“C位”,雄心何来?“唇齿江湘、咽喉交广,据五岭之口,当百粤之冲”的粤北韶关,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绿色富饶的生态资源、贯通南北的交通动脉,产业发展的投资沃土……
根据《韶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韶关着力建设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区域中心城市,通过交通枢纽提升、产业合作共建、生态优势转化等,广泛吸引和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全面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城市位势、增强发展能级。
全面对接融入“双区”
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各大交通干线上,粤北韶关——这一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八高三铁两航”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是广东省打造“一中心三极点”综合交通枢纽布局中的重要极点城市,高铁每天停靠140多趟,到广州50分钟、深圳1小时30分钟、香港1小时50分钟。
时下,与“双区”水陆空全面对接的大通道正在全力构建。韶关积极拓展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高快速通道,将强化韶关—广州、韶关—东莞—深圳两条交通走廊功能,全面融入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同时,强化韶关港的水运枢纽地位,加快推进北江通道扩能升级,加强与大湾区港口对接;提升韶关丹霞机场的枢纽功能,承接广州大型国际枢纽的功能疏解。
作为华南老工业基地,韶关有36个大类、200多个小类的工业体系,土地、水电气等价格低廉,工业电价广东最低,拥有大学、大专、中专、职业技术学校18所,每年毕业生3万人,全市99.8%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企业开办时间已压缩至半天。
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中,韶关大力引导“双区”资源要素向重点平台集聚。以韶关高新区、县域产业转移园为主体,主动承接“双区”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全面融入“双区”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建设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转移的成本洼地、政策高地、投资福地,打造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充分保障韶关高新区和产业转移平台等产业园区的新增建设用地空间,将韶关华科城·莞韶双创(装备)中心打造成为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空间。
纵览三江六岸,与“双区”产业合作正酣。韶关正主动对接融入广州都市圈,将推进广韶产业精准对接转移,主要承接广州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产业转移;加快深韶产业深度对接,推动中金岭南、宝能集团、比亚迪等在韶增资扩产、延伸链条,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深化莞韶对口帮扶,共建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加强大数据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合作。同时,将深度对接“双区”产业、技术、人才外溢,进一步研究加强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的合作。
坐拥丹山碧水、如画风景,韶关打造“双区”生态旅游后花园的蓝图也在不断擘画。韶关将重点推进丹霞山、南岭、南华寺、珠玑巷和环车八岭等龙头品牌建设,重点发展山地生态文化观光、文化体验、养生度假、户外运动、研学教育、文化创意等旅游新业态,打造面向“双区”的后花园、康养地和体验场。
加强北部生态发展区协作
森林覆盖率74.59%,有4个国家级、1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0个县(市、区)坐拥温泉资源、占广东的22%……纵观全省,粤北韶关是生态优美、绿色富饶的大氧吧,有着好山好水、好空气好食材等响当当的名片。
为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共筑粤北生态屏障,韶关将协同清远、河源等地共同筑牢以南岭山地为核心的粤北生态屏障,推进生态系统修复和国土综合整治,强化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优化提升森林景观和生态质量。同时,将协同清远推动北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污染整治,保障北江上游饮用水源安全,推动南岭山地、广东大峡谷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河源市共治万绿湖,建立常态化跨界河湖合作治理机制,开展联合执法整治行动,不断改善河湖水环境。
巍巍南岭脚下,共建南岭国家公园的步伐也在持续加快。韶关将强化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加强南岭山脉垂直生物带谱的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大力推进南岭药用植物科普基地以及南岭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与繁育基地的建设等,探索共建共管共享绿色发展的示范。
作为历史厚重的文化名城,建城史2100多年的韶关,先后涌现出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明代抗倭名将陈璘等杰出人士,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佛教“禅宗祖庭”南华寺、“广府故里”珠玑古巷等3A级以上景区44个。如何在文化旅游合作领域中,加强北部生态发展区协作?韶关将积极与清远、河源等周边城市开展文化保护、旅游合作,共同打造区域文化品牌。与此同时,韶关将携手清远共同推进西京古驿道等线路的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共同建设广东南岭生态旅游公路,串联韶关的“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大珠玑”四大旅游片区以及清远的特色文旅资源,打造最具南岭文化特色的复合型旅游生态廊道。
深化粤湘赣区域合作
位于粤湘赣三省交界的韶关,如何深化粤湘赣区域合作亦是机遇和课题。
为促进区域生态共保共治,韶关将与江西赣州、湖南郴州加强生态保护合作,协商推进流域保护与治理,联合查处跨界违法行为,建立重大工程项目环评共商、环境污染应急联防机制;与湖南、江西等携手推进南岭生态屏障保护修复,共同加强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
同时,韶关将着力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北江航道扩能升级上延工程,推进G535升级改造,完善粤湘间省际通道,助力韶关与湖南联动发展;将加快赣韶铁路扩能升级,保障赣粤运河建设空间,强化韶关与江西协同合作。
物畅其流,激活动能。韶关将致力保障商贸物流大平台建设,建设韶关港综合货运枢纽、丹霞机场空港国际物流园等综合物流港口以及区域性综合物流园区,保障项目建设空间,把韶关市打造成为粤北辐射湘南、赣南等地区以及内陆地区产品进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集散中转枢纽。同时,着力推进粤湘赣省际产业合作。发挥组团优势加强产业经济协作,谋划推动一批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助力韶关打造粤湘赣产业合作共建的投资高地。
生态共保、环境共治、设施共享、产业共兴……韶关将着力打造北部生态发展区区域中心城市,力争以新的更大作为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全省深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出韶关贡献。(转载韶关日报 吴梦雁)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