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往期专题 > 2023年防灾减灾宣传周

守护民生福祉 须臾不可松懈
——全市防灾减灾工作综述

时间:2023-05-12 10:28:27 来源:韶关日报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坚持闻“汛”而动、科学部署,以强大的处置力,把抗洪抢险救灾防洪墙筑得“牢而又牢”;落实三防十五条,加强汛旱风灾害预警工作;出台消防安全工作地方性法规;镇村应急能力大幅提升……  

  过去一年来,风险与挑战同在。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应急厅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风雨兼程,闯险滩、攻难关,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推动全市防灾减灾工作持续稳定向好,为韶关以新的更大作为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筑牢安全屏障。  

  时间是历史的雕塑,镌刻着奋斗的年轮。

过去一年  防汛救灾能力接受检验

  去年5月21日“龙舟水”以来,韶关连续遭遇6轮暴雨和特大暴雨袭击,持续降雨超过30天,全市累计平均降水量847.2毫米,是历史同期的2.9倍。“龙舟水”刚结束,7月4日至8日又迎来台风“暹芭”带来的强降雨,全市平均雨量达192.5毫米。  

  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的韶关,每年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雨水洗礼,但去年5至7月的降水过程,持续时间之长、降雨强度之大、覆盖范围之广、影响人数之多仍属历史罕见。肆虐的洪水,给韶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只有把“工作做在前头”,才能把“安全留在后头”。  

  面对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龙舟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科学研判、精准调度,全面做好预案、队伍和物资准备,综合运用拦、蓄、泄、削、排等措施,科学调度水利枢纽、大中型水库等骨干工程,扎实做好主要江河堤防、城市河堤等重点部位安全防范,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在高效有力的中枢指挥下,市三防、水文、气象等部门24小时坚守岗位,第一时间掌握汛情,动态发布天气灾害预警,实时调整应急响应级别,在关键时刻迅速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连续发布指挥部1号、2号令和停工令,定向发布转移避险指引,指导各地各部门科学防汛救灾。  

  面对6月21日连续两轮洪峰,市水务部门联合调度乐昌峡水利枢纽和浈江流域水库群,完成4小时削峰和5小时错峰任务,成功将天然洪峰水位降低1.28米,最大限度减轻了防洪压力。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韶关防汛救灾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夺取了抗洪斗争的阶段性胜利。

过去一年  应急能力建设持续加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如何提高应急救援效率?又如何找到问题关键点、障碍点,对症下药?  

  韶关将目光锁定在市综合应急救援队和镇村应急能力建设上。  

  过去一年里,韶关市综合应急救援队严格按照“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要求,狠抓日常学习演练,战时接受实战检验,努力将队伍建设成“素质优秀、业务精通、装备精良、战力突出”的优秀团队。  

  市综合应急救援队组建前后,共处理各类矿山事故560余起(其中跨区域跨行业救援25起),出动救援人员近4100人次,救出遇险人员195人,救出遇难人员216人,挽回经济损失约1.2亿元;参与全市森林火灾灭火支援30余次,抗洪抢险10余次,出动车辆200多台次,人员出动1200多人次,安全转移受灾群众2803人。  

  凡事破易立难。韶关高起点谋划、高效率推进,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部署镇级从加强组织体系建设、指挥平台建设、救援队伍建设和物资仓库建设入手,村(社区)按应急中心建设“四个一”和防灾减灾救灾“十个有”的标准来推进,全面提升全市基层应急能力。  

  截至目前,全市各镇街均已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均已使用值班值守系统和华为视频会商系统,基本具备指挥调度、值班值守功能。全市三防责任人“一键通”注册数量22094人,其中行政村11794人。

过去一年  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

  面对一次次的自然灾害,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尤显重要。  

  过去一年里,我市积极开展防灾减灾能力“十个有”建设,各行政村(社区)已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组织体系,成立防灾减灾救灾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编制灾害应急预案,并加强预案演练。按照各项工作机制,压实责任,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全市现已基本安装应急大喇叭,主要分布在各镇政府大楼、各村(社区)委会、小二型水库下游村小组及户数人口较多的大村。实现了区、镇、村、村小组四级贯通的应急广播体系与市、区应急指挥系统的连接融合。充分发挥应急广播功效,日常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在重点防护期、重大灾害天气及时发布预警,第一时间将各类预测预警信息、防范措施传送到第一线,极大降低了受灾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在“十个有”建设基础上,我市已成功申报创建32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新征程已经开启,新时代大有可为。接下来,市应急管理系统将把抵御重特大灾害摆在突出位置,时刻做好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准备,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保社会安全稳定,不断开创防灾减灾工作新局面。(转载韶关日报 黄俊)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