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新丰县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积极推进构建“意愿申报—规划设计—项目建设—竣工验收—运营管护”全链条由群众自主驱动的城市更新机制,逐步探索出一条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凝聚群众力量赋能县域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近年来,新丰县累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2个、惠及居民群众近2000户,实施“微改造”城市更新项目超200个,覆盖城区点位80余处。
建立点单机制 更新意愿由群众自主申报
建立“群众点单式”意愿申报机制,鼓励县城各城中村、社区成立由村(社区)干部牵头、居民群众为成员的“自主更新委员会”,以此为单元发起城市更新活动,并积极发挥沟通协调、政策宣传、纠纷化解等职责,积极推进自主更新。实行“群众点单、村(社区)收单、政府核单”模式,由居民群众自主提出更新的意愿、诉求和设想,自主更新委员会统一收集汇总、街道初核梳理形成“共识清单”。新丰县委、县政府统筹结合全县政务热线、舆情信息等核处情况和城市发展短板弱项,组织县、镇、村三级书记会商进行研究核定,最终纳入年度城市更新项目“实施清单”,实现由群众主推代替政府定调,从源头确保更新方向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
今年以来,19个村(社区)居民群众累计申报更新诉求和有关内容近百条。经梳理汇总后,年度城市更新项目“实施清单”纳入群众建议更新点位22处,覆盖县内12个老旧小区、10个城中村,群众意见采纳率超80%。
挖掘群众专家 更新方案由群众自主设计
注重挖掘本土设计力量,通过邀约熟悉县情民情、群众信任度高、业务素质过硬的县本籍优秀设计师团队(广州第一个旧城微改造“永庆坊”项目潘益民总工程师)担任全县城市更新项目的设计顾问,对城市更新项目设计规划进行“把脉问诊”,注重将新丰文化、生态、治理等要素融入更新项目设计内容,谋划实施了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张田饼印”、松山米酒、特色根雕等文化资源于一体的特色文化风情街项目和联通县内新丰江流域水系资源的“一江两岸”亲水万里碧道项目等,让城市更新嵌入绿色、延续文脉。
组建意见交换平台,对居民群众集中关注的细节内容进行现场核实,面对面逐一回应、调整优化,累计采纳居民群众关于公共空间优化、历史风貌保留等合理化建议20余条,居民群众对规划设计的认同率均达100%,更新方案更具“乡土气”和“人情味”。
培育农民工匠 项目实施由群众自主参与
积极发动群众争做城市更新项目的“参与者”“建设者”,通过拓展推行标准化农民工匠模式,明确可由村(居)委会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将使用建设资金不大、技术要求不高、不涉及结构安全,且与居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微改造”城市更新项目纳入本地农民工匠承接范围。同时,制定小型项目竞标方案,在现场竞标选取施工队伍时,同等条件下要求优先选择本地农民工匠队伍,实现既解决建设需求,又增加群众收入,将城市更新项目打造成群众齐心共建的“自家事业”。
目前,以村(居)为主体累计承接“微改造”城市更新项目58个,吸纳逾130名本地农民工匠实现“家门口”就业,参与了包括县青少年宫更新提质、江南社区服务中心改造扩容、县文体广场配套完善等在内的一批重点城市更新项目。
完善评议方式 更新成效由群众自主把关
建立“群众评议为主、专业验收为辅”的“双评”机制,项目完工后先由村(社区)自主更新委员会组织居民代表按照“基础设施完善度、居住环境改善度、服务功能提升度”等3大类十余项指标进行现场打分。对群众评议不达标的项目,要求施工单位限期整改,直至二次评议通过后进入后续专业验收环节,做到“效果好不好,群众说了算”。目前,已验收的13个项目中,群众反馈工程质量问题整改率达100%,群众满意度均超90%。
创设“城市更新观察员”制度,邀请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干部等群体对更新成效进行不定期视察监督,累计对城市更新项目开展视察监督20余次,针对项目施工工艺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调整、后期管理维护机制完善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11条,进一步推动城市更新符合民需、适合民生。
构建有机体系 运营管护由群众自主谋划
坚持把群众利益摆在首位、体现在城市更新的建设、运营、治理各环节,积极推行“公益+收益”项目建设有机模式,所建项目一部分用作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的公益性场所,一部分由村(居)集体谋划进行招商运营,通过发展邻里商业、公建运营等,探索市场化增值服务,所得收益按村民、村集体、投资方不同比例进行分红。例如,新丰县西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更新后,通过出租场地引进第三方运营公司,开设舞蹈、主持人、美术、瑜伽等各类培训服务。同时,定期发布公益课程表,充分满足周边居民群众文化服务需求,实现城市更新项目既突出公益性、提升群众获得感,又注重市场化、实现项目可持续,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转载韶关日报 周晔)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