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子塘整村升级“火”出圈;大桥镇“睦邻议事亭”乐融融;茶叶、油茶、中草药、绿色菌、生态禽等高附加值农业产业欣欣向荣……走进瑶乡,所到之处村容美、民风淳、产业兴。
强国必先强农,农兴方能国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党。近年来,乳源瑶族自治县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将党建引领贯穿乡村全面振兴各环节,通过支部领办富民兴村产业、发动群众探索推行“睦邻制”、创新机制盘活用好人才队伍等方式,筑根基、强阵地、聚合力,探索出一条具有瑶乡特色的振兴路径。
支部领办富民兴村产业 打通乡村振兴“主动脉”
乳源瑶族自治县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持续发挥党建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服务和保障功能,打通乡村振兴“主动脉”。
一方面强化工作保障。加大对基层的资金和力量投入,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激励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一方面落实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深入推进驻镇帮镇扶村,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深化“百村十万+”工程,采取“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党组织+合作社”“强村带弱村”等结对帮扶模式,为103个村量身定制“一村一策”,重点培育造血型产业项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立瑶医瑶药、一六沃柑等特色产业示范长廊,培育百万元经济强村。2024年,该县103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15万元。
东坪镇新村村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雁”作用,充分发动党员群众,深化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瑶乡发展新路径。新村村坚持“支部领办,合作共赢”思路,以党支领办公司、合作社两个经营主体,依托瑶乡风情资源禀赋,引进第三方运营公司盘活闲置用地,打造传统过山瑶吊脚楼风格建筑“勉飙楼”经营特色餐饮;盘活雕子塘村小学,打造科普研学一体的食用菌种植基地;激活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资源空间,改造成集研学、培训、团建等一体的综合服务楼。通过“保底租金+营业提成”村企合作模式,带动就业百余人次,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激活了雕子塘这个古朴的瑶寨。通过“圩日经济+研学经济”双轮驱动,雕子塘村村域经济发展保持良好态势。200多平方米的农特产品展厅中,农特产品多达100多种,可满足游客选购;1000多平方米的共同大厅人来人往,前来参观、研学、体验的人群络绎不绝,每周六的“瑶族圩日”人气骤升,开拓了村民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的“宽路子”。运营方三泡公司负责人介绍,依托雕子塘村项目,该公司从今年以来,共接待25万余人,有高等院校的师生、旅行社团、企业团队等,少则100人左右,多则1000多人,每月营业额可达30万元。
乳城镇云门村立足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探索出“农业+文旅+就业”融合发展路径,实现从“传统农耕”到“多元共兴”的经济跃升。做精“三园经济”,30亩草莓园、100亩百合园、60亩鱼光互补园通过农技培训、电商直播、农产展销等文明实践活动,实现四季有景、季季增收,年均为村集体创收4.5万元;激活“车间经济”,协调服务乡村振兴车间佳运时皮革厂,年产值超200万元,带动周边30余人就业;深耕“旅游经济”,组织志愿者服务云门寺、云门山景区,提供秩序维护、环境养护等服务,带动农产品销售与农民增收,形成“景区带村、产业富民”的良性循环。
发动群众探索推行“睦邻制” 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为进一步织密建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乳源进一步推进村级网格化治理,理顺乡村治理机制,激发村民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各镇各村因地制宜探索推行“睦邻制”,成效显著。
大事小情“亭”里议、邻里纠纷“亭”里讲、意见建议“亭”里聊……大桥镇以红星村委石断下村为试点,创新睦邻议事载体,精心打造“睦邻制”示范样板。通过整合修缮公共休闲空间,打造集政策宣传、议事协商、纠纷调解、民意收集、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睦邻议事亭”。亭内设施齐全,包括木凳木桌、积分超市、议事“小黑板”等,并制作了村规民约、村庄风貌、邻长风采等多个展板,成为村民休闲纳凉、交流议事、排忧解困的“首选地”。目前通过整合现有公共休闲场地打造了5个“睦邻议事亭”,累计化解宅基地纠纷、门前乱堆乱放等矛盾167起,推动完成路灯安装、污水治理等民生实事39项。构建起“组织到邻、服务在邻、治理惠邻”基层治理新格局,精准为民服务、助民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成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生动缩影。
一六镇组织村“两委”、乡村振兴工作队、党员村民小组长代表利用晚上时间召开“板凳会”,让群众参与问题查找,感知教育过程,让群众表达心声。镇挂点领导与“邻长”一起走进田间地头、群众家中,了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征求群众水渠修缮、山岭纠纷协调、宅基地纠纷协调等意见建议。对收集到的问题实施动态管理,落实问题销号和反馈机制,发挥“邻长”优势,协调解决西岸毛岭村石场影响纠纷、乐群村与西岸村山岭纠纷及一六街宅基地纠纷,提升群众在学习教育中的积极性与获得感。
据了解,目前为止,乳源全县共设置邻网格2928名,选配邻长2928名,共联系服务34564户村民。2025年第二季度,全县邻长共协助开展政策宣传764次,报告风险隐患65起,调解矛盾纠纷241宗,提供“微服务”881次,解决群众反映问题270件。
乳城镇新兴村邻长丘冬生、张福迟深入村民家中,细致讲解征兵政策、发展前景与服役意义,成功激发两名青年参军报国热情,助力国防建设;东坪镇汤盆村邻长蓝秀容心系留守老人,在走访时认真负责,及时发现一名老人身体不适并送医;游溪镇大寮坑村委八一瑶族新村建设新农村环境整治项目中,村委大门前扩建公路需清除河堤边村民种植的香蕉、竹子,部分村民不理解、不同意。邻长赵廖妹与村委干部挨家挨户做通其他村民思想工作并带头示范,推动项目顺利完成……近3000名服务意识强、责任心强的邻长走家串户,有效把组织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在党的政策宣传、重点工作示范带动、乡风文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创新机制盘活人才队伍 构建内外联动基层“智库”
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目前,乳源已在全县1069个村民小组全覆盖建立党组织,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涉及农业农村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需要方方面面的各种人才。
为此,乳源强化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盘活建强“头雁”队伍,深入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引导在职“两委”干部和青苗储备干部应读尽读学历提升班,逐年提高村干部队伍学历水平。2024年报读大专班、本科班40人,2025年上半年已招收35名学生;巧用乡村振兴驻镇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让优质的乡村振兴项目在乳源生根发芽。
全面落实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乡走村、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联户、村干部经常入户走访制度。注重发挥农村党员助力乡村振兴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县镇党校加强对农村党员理论教育、技术培训等,鼓励农村党员带头创业,让其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将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村党员培养为党组织、合作社的“领头人”,落实农村党员联系困难群众制度,带动困难群众、村民全员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同时,以阵地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整合资源、建立机制、创新方式,构建起“学习教育、关怀保障、作用发挥”三位一体综合服务阵地,有效激发流动党员“有家有学更有为”的干劲。充分利用现有县域党群服务阵地资源,构建起“1个县级中心+4个社区分站”流动党员服务中心阵地体系,因地制宜设置流动党员服务岗、“流动党员之家”等功能室,灵活利用就业驿站、志愿服务V站等特色服务载体,为流动党员提供多元化服务。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站)实行登记备案、服务保障、联动管理机制。选派专职党建联络员负责日常对接联络工作,充分发挥中心(站)“牵线搭桥”职能,通过议事会、座谈会、茶话会收集在外流动党员意见建议,畅通流动党员反哺家乡渠道。2024年至今,江门片区流动党员共捐资约4.9万元以及1000棵红桂树苗支持家乡绿化工作。同时,推行“归雁计划”,支持在外流动党员返乡参与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将政治素质好、致富带富能力强的流动党员纳入村后备力量培养,目前16名流动党员纳入村级后备力量人才库。(转载韶关日报 文静 乳组宣)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