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近日公布,武江区重阳镇水口村榜上有名。这一国家级菜誉的获得,离不开水口村在党建引领、生态治理、文化传承、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努力与付出,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是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又一生动典范。
党建引领聚合力
生态宜居换新颜
武江区重阳镇水口村位于重阳镇东北角,沥青路面铺设的村道干净整洁、绿意盎然。道路两旁,一排排统一围栏的小菜园衬托着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民居,房前屋后绿树繁花,景色优美。
近年来,水口村坚持党建引领,将文明村创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通过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围绕“三清三拆三整治”,对房前屋后、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等进行整治,清理垃圾杂物100多吨;拆除破旧的房子30多处,建立了4个污水处理站,整村污水处理达到98%以上;村域范围内水域清淤清杂、乱搭乱建实现应拆尽拆;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按需完成公厕建设、牛棚鸡舍,实现人畜分离,继续抓好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开展路域提升、农房外立面整治,因地制宜打造“小菜园、小花园、小公园、小广场”以及美丽庭院,完成全村90%以上农房风貌改造,农房风貌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突出。据统计,近年来,该村投入2000余万元,完成了水口村400亩兰花基地建设;投入800余万元,完成了连片300多亩湿地公园建设项目,通过对基本农田的整理和复垦工作,科学实施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形成了“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的大地农田艺术景象。
“周边的环境提升了很多,出行方便多了。排污、排水方面都做得非常好。”在水口村生活了几十年的村民侯国华高兴地向记者说。
文化铸魂润民心
文明乡风成风尚
水口村深挖传统文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成效显著,打造了广府人家风家训馆,以“传承良好家风家训”为定位,通过读家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每年端午节举办传统民间活动“男丁划龙舟,妇女包粽子”。水口村龙舟多次获得韶关市“龙舟赛”好成绩,连续取得六年冠军,“奋楫者先,百舸争流”的龙舟精神深深印在了水口人民的心里,村民们团结一心,共建文明家园。
水口村还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文明实践、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文明创建活动,激发村民争当文明户的热情。村民李运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村里风气越来越好:“大家吵架拌嘴少了,互帮互助多了,大家经常一起清理公共区域、关爱孤寡老人,闲暇之余,大家一起到文化广场跳广场舞、聊天,邻里关系越来越融洽。”
依托特色龙舟文化
打造农文旅体深度融合新业态
水口村是龙舟之乡,历史悠久。该村充分挖掘本地龙舟历史文化,建设龙舟文化馆,陈列龙舟实物、图片、文字资料,并举办端午龙舟文化节,融入民俗表演、美食展销、龙舟体验等活动,龙舟体验项目已然成为水口村旅游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水口村党支部副书记侯卫辉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发展“龙舟产业”给村里带来的可喜变化:“通过龙舟文化旅游产业,吸引大量游客,带动民宿、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近三年,村集体年均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产业年收入达120万元,村集体收入由原来的40万元增长至120万元,带动村民就业100多人,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万元。”
擦亮品牌再出发
村民既“富品袋”又“富脑袋”
侯卫辉表示,此次获得全国文明村,是对水口村多年来在经济发展、环境整治、文化建设、乡风文明等方面工作的高度认可,提升了水口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增强了村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可为村里吸引更多资源、项目和投资,促进村庄可持续发展。
接下来,水口村将继续巩固提升文明创建成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依托全国文明村品牌,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打造水口四季千亩百花观赏节、农民丰收节、垂钓大赛,建设农文旅体深度融合型产业,推动文明创建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进,综合释放美丽经济潜能,让村民既“富品袋”又“富脑袋”,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蝶变。(转载韶关日报 钟敏霞)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