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动态

南雄市大力推进河长制工作纪实
碧水映苏区 绘就新画卷

时间:2025-07-08 16:00:30 来源:韶关日报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近年来,南雄市多维创新河长制工作体系,打造出“党政联动、科技赋能、文化铸魂、经济增效”的“苏区经验”,为粤北生态屏障建设注入强劲动能。2024年,南雄市河长制工作再创佳绩,连续两年获评韶关市优秀,凌江国家级“幸福河湖”创建迈出关键步伐,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从“单兵作战”到“五长共治”

  南雄市将河长制作为“一把手工程”,构建起“河长+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的“五长”协同治理模式,形成权责明晰的生态保护闭环。2024年,该市268名河长累计巡河1.46万人次,发现问题立行立改,整改率达98%以上。针对跨界河流治理难题,南雄市与江西信丰县、全南县等地建立联防联控机制,联合开展巡河护河行动20余次,实现流域共治共享。

  南雄市率先上线河长制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水利、环保等多部门数据,24个重点河段实现AI智能监控,水面漂浮物、非法采砂等事件预警效率提升60%。无人机“飞检”、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的应用,让河湖问题无处遁形,2024年累计处理预警事件139起,河湖“四乱”问题整改完成率达100%。

  从“治水”到“兴水”

  南雄市以“亮剑”姿态推进水环境整治。近三年来,累计清理“四乱”“碍洪”问题43宗、水面漂浮物3.98万余吨,关停浈江河坪国考断面上游畜禽养殖场513家,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同时,投资1亿元完成北江水系河段治理工程,建成镇村污水处理设施860个,清淤疏浚13.12万立方米,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23.7平方千米。

  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同步推进。帽子峰林场依托凌江风光带打造省级水利风景区,6.9千米碧道串联起民宿、古树公园等景点,年吸引游客超20余万人次;全安镇东江钓场年均承办垂钓赛事500余场,成为“水上运动+”经济新标杆。

  从“水工程”到“水文化”

  南雄市深挖千年水文化底蕴,让历史遗产焕发新生。宋代水利工程凌陂至今灌溉农田5000亩,入选省级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名录;明代廻澜门水码头经1600万元改造后,化身遗址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打卡地。水务部门还整理出20余处水文化遗迹,拟编纂《南雄水文化图志》,让“治水智慧”代代相传。

  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南雄市创新“以点带面”模式,41家单位获评韶关市节水载体,横江灌区、瀑布灌区分别成为省级和国家级节水标杆。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南雄市通过护水兴水撬动绿色经济新引擎。邓坊镇泉水谷漂流基地开业8年接待游客56.6万人次,营收突破5000万元;龙华山温泉康养基地、渔光互补光伏项目等蓬勃兴起,年产值超亿元;帽子峰景区依托银杏景观和碧道建设,旺季单日游客量破万,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增收30%。

  更令人瞩目的是,南雄市以“水”为媒推动三产融合。广府源山泉水品牌年销量突破10万桶,凌江灌区续建工程纳入省重点项目,建成后可新增灌溉面积3万亩,惠及5万农户。

  锚定“幸福河湖” 书写苏区新篇

  站在新起点,南雄市正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擘画河长制升级蓝图:深化“河湖长+检察长+警长”协作机制,推进凌江国家级幸福河湖创建,谋划总投资5亿元的北城区防洪工程,打造“水安全、水文化、水景观”三位一体的城镇型幸福河湖样板。

  “苏区精神重在实干,河湖治理贵在长效。”南雄市委主要领导表示,未来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让每一条河流都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贡献南雄力量。

  从“治水护水”到“亲水乐水”,南雄市以河长制为抓手,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文化赋能、经济增效的绿色发展之路。凌江碧波奔涌向前,映照出苏区人民守护绿水青山的初心,更激荡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澎湃潮音。(转载韶关日报  曾诚 卢雄州)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