浈江区犁市镇坚持问题导向,以农田“四变”力破耕地碎片化难题,促进粮食种植扩面增产。去年,全镇完成稻谷播种面积同比增长0.79%,玉米播种面积同比增长15.7%,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同比增长1.87%。
实施土地规模流转,推动“小田”变“大田”。由村级经济合作社牵头,整合村内分散闲置和撂荒土地,连片流转给农业企业,合“小田”成“大田”,实现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产业。经过“小田变大田”改造,土地流转价格由每亩300元提高到500元,村民不仅增加了土地租金收入,还可到企业务工挣薪金。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差田”变“良田”。该镇在内腾村、大旗岭村建设水肥一体设施、田头小站,完善粮食生产全链条,提升农产品抗市场风险能力。积极探索“政府+企业+农民”的耕地恢复模式,镇属农业公司牵头完成耕地恢复后,引入企业、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带领农户种植红薯、油菜等作物。2024年,全镇已开展耕地恢复600亩,落实经营主体180亩。
提升耕地利用效率,推动“闲田”变“忙田”。该镇大力推广粮蔬轮种模式,引进林达、广集等龙头企业流转土地超2000亩,通过科学合理的轮作安排,不同品种的粮蔬交替种植,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2024年,全镇实现稻谷产量同比增长3.15%,玉米产量同比增长16.25%,蔬菜产量同比增长0.57%。
落实藏粮于技战略,推动“低产田”变“高产田”。该镇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博士村长”发展模式,和韶关学院生物与农业学院合作,聘请6名高校专家担任“博士村长”,为驻点村提供产业发展规划、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指导等服务。目前,犁市镇“博士村长”团队已在圩镇设立乡村振兴“科技小院”,推动“政产学研用”乡村人才培养基地(一期)落地,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技指导10余次,为粮食稳产增收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转载韶关日报 夏雪儿)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