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紧抓“百千万工程”实施机遇,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与产业特点,积极盘活闲置资产,创新推动乡村振兴车间建设,有效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壮大与农民收入提升。截至9月底,全市累计建立乡村振兴车间共318家,其中2025年新增21家,累计吸纳农村人口2.4万人,其中吸纳脱贫人口1597人,累计带动村集体增收达2800余万元。
立足资源禀赋
精深加工赋能“土特产”增值
针对竹木、蔬果、茶叶等特色农林产品丰富的地区,我市积极引进珠三角优质农业企业,利用闲置场地建设乡村振兴车间。
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引入先进加工技术、携手科研院所,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刺葡萄汁、红心李汁、竹地板、韶关白茶等高附加值的特色优品。
以“大订单”模式反向推动种植规模化,鼓励企业采取“以销定产”,并通过申报区域公用品牌、组织展销、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展销路,形成了“加工带动销售、销售促进种植”的良性循环。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市农产品出口额达7894.9万元,同比增长40.3%。
聚焦产业协同
集群发展提升规模效应
注重发挥车间的产业集聚效应,通过“以商招商”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构建完整产业链。乐昌市梅花镇便是一个典型,该镇汇聚6家强势企业,形成了从毛织原料到精工织造、高效后整理的一体化全产业链条。
同时,创新建立“资源共调配、订单共承载”的共享机制,由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对接外部市场、整合订单资源,并根据各车间产能进行科学分配,推动企业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此外,提前规划建设标准厂房,完善电力、消防、仓储、宿舍等配套设施,实现企业“拎包入驻”,有效降低了初期投入成本。目前,全市已有2家乡村振兴车间成功实现上规发展。
着眼农民需求
灵活就业实现增收致富
就业作为最大、最基本的民生,是增进民生福祉、提高生活品质的依托。我市紧密结合农村劳动力特点,精准引入就业门槛低、吸纳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遥田镇针对当地人口密集、学历不高的现状,成功引入皮具手机壳加工车间,让村民“足不出村”实现就业。同时,为破解村民需兼顾农事、家务的难题,探索推行“集中加工+外发加工”的灵活用工模式,允许村民“按需就业”。
此外,部分车间还通过建设车间食堂、提供餐补、购置通勤车辆、改造员工宿舍等措施,有效解决了周边村落员工的通勤与生活问题,打破就业地域限制。截至目前,全市已有约2万名村民在“家门口”稳定就业,月均增收约3500元。
这一系列举措,让我市乡村振兴车间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引擎。(转载韶关日报 陆瑶 潘机敏)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