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下午,全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会议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召开,全面总结今年以来工作成效,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
今年以来,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有效注册商标量超4万件,发明专利有效量达3217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1.27件,持续领跑粤东西北地区。创新成果质量不断提升,累计荣获省级以上专利奖项26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家、优势企业 8家,省级示范企业21家,形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全市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实现多项突破。成功发行“韶关市-粤财-粤知保-国海证券知识产权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证券化产品,是全国首支发行人非属地企业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打破了广东省目前只有经济特区和四个万亿城市成功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的局面;积极承办第三届粤东西北知识产权创新运用大赛,吸引1351 个项目参赛,有效促进创新成果展示与资源对接;深入开展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推动专利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更加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协同发力,市场监管部门办理知识产权行政案件28宗,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7宗,版权管理部门办理版权案件13宗;司法保护效能持续提升,全市法院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审限内结案率高达99.68%,调撤率85.01%,平均审理周期仅为37.6天;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严厉打击侵权假冒犯罪;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不断优化,司法行政部门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普法宣传“进企业”活动,人民调解组织办理知识产权诉前调解案件63件;韶关海关深入开展“龙腾2025”专项行动,运用大数据提升侵权线索识别能力,并通过“关长送政策上门”精准服务企业。
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建成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公共服务中心等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平台,设立10个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8个商标品牌培育指导站,11家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14家维权援助机构覆盖市县两级,为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服务。
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拥有地理标志产品16件、证明商标9件;深入推进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核准使用主体已达110家;新丰县黄磜镇成功打造“百千万工程”与“地标特色镇”融合发展的“韶关方案”,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稳步开展《韶关市农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条例》立法起草工作,为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会议指出,当前,全市知识产权工作仍存在创造“含金量”有待提高、保护意识和效能仍需加强、转化运用渠道有待畅通等问题,下一步,全市将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持续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着力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深化地理标志产业培育,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会议强调,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意义,聚焦重点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凝聚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全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转载韶关日报 宣泽贵 巫新红)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