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韶关要闻

从“人走屋空”到“凤还巢”
——乳源“空心村”变形记

时间:2025-11-09 10:22:30 来源:韶关日报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青山叠翠,瑶乡如画。曾几何时,在乳源瑶族自治县的群山之间,不少村庄因人口外流而渐成“空心村”,寂静的村巷诉说着发展的困境。如今,随着广东“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一场围绕“人、村、产”的立体化治理实践,正让这些“空心村”焕发新生。一栋栋闲置老屋被创意激活,一片片沉睡土地重获生机,昔日“空心村”上演着精彩的“变形记”。

人的流动:从“下山”到“上楼”,安居乐业有奔头

  破解“空心化”,核心在人。对于深山地区生活不便的瑶族群众,“政企共助”模式为他们点亮了希望。在一六镇,昔日的闲置客运站地块上,一栋崭新的安居楼拔地而起。49户瑶族村民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拥有了镇上的新家,附近配套的百亩耕地和乡村振兴车间,让他们“下楼种田,出门上班”,实现了从“挪穷窝”到“能致富”的跨越。

  在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乡镇,“整村搬迁+产城融合”则打开了新局面。桂头镇白土螺村的村民,整体搬进了圩镇重点商贸区旁的白土螺未来社区。用旧日村场的建设用地指标置换了繁华地段的商铺和现代化住宅,村民变“股东”,社区旁就是工业园,安居乐业触手可及。

  而对于选择进城的村民,“货币补偿或以房换房”提供了灵活选择。更重要的是,政府把技能培训和岗位送到身边,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截至目前,已有约900名“空心村”居民开启了城镇新生活,他们的脚步,丈量着城乡融合的发展之路。

村的活化:从“沉睡资产”到“活力资本”,点土成金有妙招

  人走了,资源不能沉睡。乳源对全县243个“空心村”的家底进行大起底,让“死资源”变成“活资本”。

  在东坪镇新村村,村民们以前从未想过,闲置的土地和村集体物业还能“入股”当股东。通过与文旅公司合作文旅产业项目,他们不仅拿到了保底租金,还能从未来的营业额中分红,收益的七成归村集体,再反哺到每家每户,项目运营前三年,预计每户村民年均增收超2万元。这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稳定了村民的长远预期。

  在必背镇,收储的15栋闲置瑶族老宅正被精心改造,即将融入“必背瑶寨旅游区”的整体规划。而在大桥镇,碎片化的土地通过流转集中连片,变成了3.5万亩郁郁葱葱的油茶基地,带动数千农户增收。从“拆旧复垦”新增耕地,到“功能改造”提升设施,再到“规模流转”引入产业,乳源用巧劲盘活了每一寸土地的价值。

产的融合:从“单一农业”到“多元业态”,乡村振兴有底色

  产业是留住人、激活村的根本。乳源立足瑶乡特色,推动产业从“平面”走向“立体”。

  桂头镇的千亩稻田里,农业龙头企业带来了数字化管理,丝苗米亩产提升超10%,从“论斤卖”的粮食到“论瓶卖”的精品油,产业链的延伸提升了附加值。非遗“点石成金”。在东坪镇雕子塘村,“瑶家三泡”(泡茶、泡脚、泡酒)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流连忘返,年接待超6.5万人次。瑶绣、瑶歌、长桌宴等非遗文化,从展示品变成了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产品,带动周边收入增长40%。生态“赋能旅游”。在游溪镇中联村,一棵500年的樟榕合抱古树成为地标,周边23 栋“空心屋”被改造成极具瑶族风情的精品民宿,形成了“瑶客共生”的田园综合体。令人欣喜的是,这里的人口回流率达到了35%,年轻人开始返乡创业,成为新业态的经营者。

未来展望:从“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振兴之路可持续

  从瑶山深处到城镇新区,从寂静老屋到热闹民宿,乳源的“空心村”正在书写从“空心”到“实心”的蜕变故事。这背后,是“百千万工程”系统思维的有力体现,是政府对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切实回应。

  当人与土地的关系被重新塑造,当乡村的价值被重新发现,乳源的实践昭示着:乡村振兴,不是让乡村变成城市,而是让乡村成为更有活力、更有吸引力的美好家园。这场“变形记”,还在继续。(转载韶关日报 叶铭珠)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