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关键一环。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市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推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截至目前,全市1205个行政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标准,其中1031个村建成美丽宜居村,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卫生户厕普及率等关键指标均超过90%。
我市建立起“市级统筹、县镇落实”的工作机制,聚焦环境卫生、污水治理等突出问题开展系统整治。在翁源县,当地创新采取“四个一点”的资金筹措方式,通过镇政府、村委会、村小组各出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办法,有效解决了环境整治的经费难题。这一做法不仅保障了整治工作的可持续性,更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同时,全市推广积分制、睦邻制等创新模式,将环境整治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村民们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建起273个“四小园”,既美化了环境,又丰富了村民的“菜篮子”。据统计,今年全市已累计开展村庄清洁行动1.2万次,清理卫生死角5.9万处,清理畜禽养殖粪污及农业生产废弃物11203.55吨。
为巩固整治成果,我市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全市10个县(市、区)均出台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办法,明确管护标准和责任分工。在仁化县,当地按照农村人口每人10元的标准落实管护经费,确保村庄保洁常态化运行。
“环境变好了,大家的卫生习惯也跟着改变了。”一名村干部表示,随着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村民们的环保意识明显提升,乱扔垃圾的现象越来越少,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重点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一方面将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村,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另一方面将完善数字化监管平台,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韶关正走出一条生态宜居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转载韶关日报 叶铭珠)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