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保护规划》)目前已正式获广东省政府批复。这份历时三年编制的规划,系统构建了韶关历史文化保护的“四梁八柱”,为韶关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总监、规划项目负责人李宏志在接受采访时,深入解读了《保护规划》的创新亮点和实施路径。
《保护规划》采用“全域覆盖、重点突出”的思路,建立起7个层级的保护体系:从市域整体格局到历史城区、名镇名村、街区地段、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他文化遗产。规划首次将工业遗产、南粤古驿道等新型保护对象纳入体系,并创新性提出“三江六岸、城山呼应”的保护框架,强调自然与人文的有机融合。
专家解读:三大创新突破传统保护模式
李宏志指出,《保护规划》实现了三个重要突破:一是价值认知上,从地方记忆升维至国家叙事,将韶关置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大坐标系中定位;二是技术方法上,首创“时空叠合分析法”,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还原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肌理;三是实施机制上,提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
“我们特别注重保护与发展的动态平衡。”李宏志举例说,《保护规划》对韶关古城“一城八门、一纵十横”的格局采取分级管控,核心区严格保护历史风貌,缓冲带则允许适度更新,为城市发展预留弹性空间。
发展意义:文化赋能城市转型升级
《保护规划》的实施将为韶关带来多重效益:文化层面,通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升城市品牌价值;经济层面,依托“三廊三线”培育文旅新业态,预计可带动沿线20余个村落振兴;社会层面,通过历史街区微改造改善5万居民生活环境。
李宏志特别强调:“规划不是要把城市变成博物馆,而是要让文化遗产成为现代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首批示范项目已启动,包括南华寺禅意小镇、工矿记忆博物馆等,未来三年将完成50处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
实施路径:多元共治确保长效保护
为确保《保护规划》落地见效,专家建议建立“四位一体”的实施机制: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制定配套技术导则;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动态监测评估;培育专业人才队伍,提升保护实施能力;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通过多方协同,共同守护韶关的历史文化瑰宝,让千年古城焕发时代光彩。(转载韶关日报 叶铭珠)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