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党建赋能农业发展新模式,推动农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交出亮眼成绩单,现价总产值达168.35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位列全省第一。
高位推动 党建引领农业产业全面发展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印发实施《韶关市“十业千亿”现代高效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工程攻坚行动方案》,聚焦“粮茶菜菌果、花畜渔药竹”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构建“3+10+105+N”(3家市级平台公司、10家县级、105家镇级、N家村级强镇富村公司)四级联动机制,统筹资源、协同发力。
推行“一县一首选主导产业”模式,指导各县制定本地化方案,组织召开食用菌、水果等特色产业企业座谈会,初步构建了以十大优势特色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框架,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县域分工,凝聚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共识与力量。
因地制宜 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多种模式
乡村兴则国家兴。通过深入一线调研,全面了解乡村经济发展的难点堵点,结合我市农村实际情况,制定“村集体增收十八法”,鼓励村党支部牵头开展生产经营,有效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增收。截至目前,全市1205个行政村,161个村提前完成经营性收入25万元以上的年度目标,占比13.36%。
——大力支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理事长并进行日常管理,“两委”班子成员任理事会、监事会成员,采用党员带头出资入股、村集体与村民按比例入股、村集体资金保底等方式,成立农产品销售、畜牧水产养殖等多类专业合作社,在销售渠道、种苗供应、养殖技术等方面为农户提供合作服务,构建起村集体经济与农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组织党员、群众前往湖南、江西邻省多地开展专题调研,学习借鉴先进发展模式,切实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合作社的产业优势、市场优势有机结合。
——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小型庭院经济。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传帮带”作用,引导农户盘活农村宅基地资源,高效利用自家住宅的庭院、阳台、屋顶等空闲地块建池搭架,发展龟鳖、观赏鱼等小型水产养殖,形成“党支部+合作社+村民”的庭院经济共富经营模式。
——探索推行“党支部+合作社+N”发展模式。从县级层面规划合作社模式分类及产业发展方向,在条件成熟的村先行先试,指导合作社围绕当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入社,鼓励以资金、土地、技术入股,积极推广各种可借鉴的好方法好经验,让更多村党组织找到突破瓶颈、释放潜力的新路径。
品牌推广 拓展市场与文化价值
市委统筹推进,成立茶产业、食用菌等多个行业领导小组,召开全市农业网络达人座谈会、开展“韶关市农文旅推荐官”招募评审工作、“网络强村”千名网红培训以及直播带货活动,有效推进韶关农业品牌建设。
组织“善美韶农”年货节产销对接活动、韶关市PICC杯首届斗茶大赛、精美农产品亮相“百万英才汇南粤”等活动,发布“韶关兰花”“韶关茶”“韶关珍果”“韶关食用菌”4个单品类区域公用品牌,通过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广告、广州塔灯光秀、北京路年花节、抖音直播等多个渠道扩大影响力。2024年,全市新增“粤字号”农业品牌产品13个,累计217个、排名全省第三;拥有广东省“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19个,“粤字号”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16个,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8个。
同时,加力提速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仁化丹霞山片区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打造“岭南荷乡”“银杏染秋”等知名旅游品牌、瑶客共生文旅主题园等农文旅新业态,开发“兰乡古韵”等乡村旅游线路,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转载韶关日报 陆瑶 潘机敏)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