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千万工程”的春风吹拂下,仁化县长江镇里周村以“睦邻制”为笔,以竹产业为墨。邻长刘润忠率众破解村路扩建难题、建成书楼坵古樟树公园的实践,与镇上两家竹企的创新步伐,共同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睦邻共治
从“独舞”到“群舞”的治理蝶变
里周村书楼坵村小组的进村公路原为2米宽的泥泞小道,每逢雨季便泥泞不堪,农产品运输受阻,村民出行险象环生。
2024年春,邻长刘润忠在“百千万工程”动员会上坚定提出:“这条路再不修,咱们的竹子卖不出价,孩子上学都危险!”他连夜绘制《村路扩建民意图》,标注37户村民的竹林分布、房屋坐标。
第二天,刘润忠便带着这份凝聚着心血与期望的图纸,挨家挨户地动员起来。每到一户,他都耐心细致地讲解:“老张,你家五棵毛竹在规划线上,按补偿标准能拿100元。”“李大姐,修路后你的竹制品运输车能直接到家门口。”刘润忠用半个月时间走遍全村,一本笔记本记满213条诉求。
然而,修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推进过程中,因补偿款问题,有3户人家一直无法说服。面对这棘手的情况,他创新“竹林置换”方案:协调竹林面积大的村民与受影响户结对,通过竹林互换降低损失。最终,全村98%的村民签署同意书,项目提前40天动工。
修路的过程,正是里周村的“睦邻制”的生动缩影。这一制度在实践中有着丰富而扎实的做法。一方面,强化邻长职责,选拔像刘润忠这样热心公益、有威望、有能力的村民担任邻长,赋予其协调邻里关系、传达政策信息、组织集体活动等重要职责,使邻长成为连接村民与村庄发展的纽带。另一方面,建立睦邻互助机制,鼓励村民在生产生活中互帮互助、资源共享。无论是农忙时节的互助耕种,还是公共项目建设中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都彰显了睦邻间的深厚情谊与强大凝聚力。
如今,5米宽的柏油路蜿蜒入村,路旁安装的太阳能路灯与竹文化宣传栏相映成趣。运输户陈大哥算了一笔账:“以前进里周道路弯多、坡陡,现在沥青路也铺好了,道路视线更好了,大大提升了道路安全性,节省了运输时间,每天可以多运输一车竹子,每月增收1000元。”
2024年8月,在沥青道路完成拓宽工程后,书楼坵古樟树公园摇身一变,成了备受瞩目的网红打卡地。在那棵枝繁叶茂的古樟树下,由青石精心铺就的广场上,孩子们欢快地穿梭在新建的游乐设施间,尽情嬉戏玩耍;人工溪流边,老人围坐在一起,沉浸在棋局的世界里。村民刘大姐看着眼前的景象,不禁感慨道:“以前这儿又脏又臭,现在居然成了网红打卡点,好多市民都慕名而来呢!”
竹业振兴
从“原料输出”到“全链增值”的产业跃迁
长江镇位于仁化县东北部的高寒山区,此地“九山半水半分田”,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宛如一处为毛竹量身定制的成长乐园,是毛竹生长的理想家园。
作为仁化县最大的毛竹抚育基地,长江镇坐拥20万亩丰饶的竹资源,是“中国毛竹之乡”,更是省级“一镇一业”农业特色专业镇(毛竹)。
走进仁化县竹源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忙碌有序之景映入眼帘。机器轰鸣与毛竹清香交织,奏响产业乐章。毛竹在此开启蜕变,被编成半成品竹帘。传送带精准送料,去枝机如修剪大师削去枝叶留笔直竹干;破竹机似工匠将竹干破成粗细一致的竹条,整齐待加工;定型机经高温高压处理,让竹条形状稳定、表面光滑、质地坚韧。
仁化县奥达胶合板有限公司投资了仁化县竹源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采用“企业 + 当地政府/村集体 + 农户”的多赢模式投产运营,产值已达200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镇域经济和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公司现场负责人徐荣凯向记者介绍:“我们这里有60名员工,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每月工资能拿到5000元。我们生产的竹帘是用于集装箱做底板材料的,目前市场需求旺盛,我们计划再增加一条新生产线,以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
记者踏入仁化县长江镇毛竹产业园区,首家入驻的仁化县华鑫炭业有限责任公司格外引人注目。
在生产车间,竹子“变废为宝”的故事每日上演。精选毛竹先预处理,截断后送入烘干设备,对温时把控严苛。接着送入炭化窑,在缺氧环境高温炭化数小时成竹炭初坯。初坯冷却、筛选后,优质品进活化车间,通过活化剂提升吸附力,如神奇“海绵”。经过严格检测,合格产品贴上品牌标签入库。
“我们总厂在湖南,仁化是我们在广东地区的第一个分厂,事实上,我们这个仁化分厂才刚开始试产。”生产总监站在流水线旁,细致地介绍道:“竹加工产生的剩余物,经过高温裂解的奇妙转化,能产出竹炭实用产品。”公司自主研发的“梯度炭化技术”更是独树一帜,让竹炭吸附值跃升至国标的1.8倍。
凭借先进工艺与严格管控,公司竹炭产品供不应求,产值逐年攀升,近年来稳定在数千万元以上,畅销国内外市场,赢得一致好评。
站在书楼坵古樟树公园观景台极目远眺,扩建的村路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环绕着青山蜿蜒前行;竹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奏响着产业发展的强劲音符;游客们在公园里欢声笑语,享受着乡村的宁静与美好。长江镇党委书记李杏兰表示:“我们将全力发展竹产业,力争三年内综合产值超9亿元,使之成为长江镇乡村振兴标杆。”
夜幕悄然降临,刘润忠家的小院亮起了温暖的灯光。他轻轻翻开记录三年变迁的笔记本,在最新一页郑重地写下:“今日,又有5户村民报名参加人居环境整治……”窗外,竹影摇曳,仿佛在为乡村振兴的壮丽征程欢快起舞,奏响一曲激昂奋进的乐章。(转载韶关发布 刘璐)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