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韶指挥部是省“百千万工程”工作表现突出集体。“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东莞、韶关深化对口帮扶协作,以"“韶关所需、东莞所能”为切口,牢牢把握横向帮扶共建协作机制优势,聚焦园区发展、乡村产业、民生共建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结合实际抓谋划、做实功,有效推动实现“百千万工程”横向帮扶领域三年初见成效,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中贡献了“莞韶力量”。
壮大产业园区发展 打造区域合作示范样本
位于始兴县司前镇的东莞市浓华食品有限公司,是东莞塘厦镇与始兴县对口帮扶协作工作队招引而来的投资企业。工作队利用县级对口帮扶资金6278万多元分3期投入,将司前镇原切片厂地块按东莞市浓华食品有限公司的需求,分两期改建成建筑面积超16000㎡的定制厂房,厂房建成后以每月每平方米7元的租金租赁给东莞市浓华食品有限公司使用。目前,该食品公司正加紧搬入生产设施设备以及货物等。企业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从东莞来到始兴,帮扶工作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实现了“今年签约、今年入驻”,“目前企业已经招聘接近300名员工,计划在七月底正式开工。”
浓华食品有限公司项目的招引,是莞韶指挥部结合韶关实际因地制宜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缩影。莞韶指挥部加强统筹调度,高位推进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加强两市招商部门联动和资源对接,紧密联系驻县工作队,通过他们挖掘线索,形成招商合力。同时,针对建仓补助、租赁厂房以及贷款贴息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出台了《东莞市—韶关市产业转移合作园规划建设方案》,进一步整合莞韶城和华南装备园两个片区,成立“一园两区”的产业转移合作园,推动指挥部与合作园管委会合署办公,实现7个市直部门33项许可事项园区内办理。莞韶合作园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产业转移合作典型模式案例集(2024)》,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园区。此外还出台了园区招商引资实施方案,建强招商队伍,创新实施“智库招商、协会招商、投招对点招商、外包招商和上下游链接招商”的“憩合招商”新模式。据统计,2023年以来,韶关市县两级产业共建园区新签约488个项目,合同总投资472.39亿元,亿元以上项目130个。莞韶合作园累计引进项目138个,总投资184.82亿元,产业有序转移卓有成效。
深挖本地资源禀赋 推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莞韶指挥部深挖本地资源禀赋,大力扶持发展乡村振兴车间,推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在南雄,从东莞引进的三盛电子乡村振兴车间于2023年成功上规,2024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被列入广东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典型案例。从东莞大朗镇招引到乐昌市梅花镇的毛织车间在当地“裂变”成立8间乡村振兴车间,带动当地195名群众就近就业……近年来,韶关出台《乡村振兴车间发展行动方案》,大力实施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发展乡村振兴车间、打造乡村振兴车间品牌三大行动,投入733万元奖补资金完善乡村振兴车间配套建设,累计盘活乡村闲置资源102处,支持创建乡村振兴车间114间,累计产值达8.19亿元,吸纳就业人数7617人,带动脱贫人口374人。
在莞韶对口帮扶协作下,韶关的村集体经济也加速腾飞。在东莞市委组织部挂点帮扶的武江区马渡村,通过成功流转土地455亩,发展投资1.3亿元的“渔光互补”项目,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比进驻前翻一番,达到81.4万元,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驻村帮扶工作做法经验系列宣传”专题。在韶关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内外联动下,因地制宜挖掘韶关各镇村资源禀赋,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招商引资、发展高附加值种养业、开展经营性项目、资源资产入股等方式,盘活村集体“沉睡资源”,支持创办强镇富村公司149家,助力韶关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达65.94万元。
深化民生共建共享 不断提升民生保障质效
产业帮扶点燃了韶关乡村振兴“新引擎”,医疗、教育帮扶也在韶关结下硕果。深化“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模式是莞韶深化对口帮扶协作的亮点。新一轮对口帮扶工作开始以来,莞韶指挥部积极打造支教“名师工作坊”26个,受益师生1.5万多人次。开展“圆梦助学”行动,超过445家企业(协会)捐赠资金724.2万元,资助困难学生2242名。点对点帮扶建设韶关医疗体系,完成10个重点帮扶镇卫生站设施改善升级,协助乐昌市人民医院创建国家胸痛中心,乳源中医院在东莞市中医院的帮助下开设中医经典科,开展中医经络检测等临床应用,填补9项技术空白。两市在全省率先签署人才合作协议,探索建立“就业一条街”和莞韶中职教育合作联盟,韶关4所被帮扶学校入围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创建名单。
面对近年来因汛期暴雨,洪水引发的灾害事故多发现象,莞韶两地风雨同舟,共同开展抗洪救灾工作,东莞市镇两级帮扶力量筹措资金700万元,支持武江区江湾镇灾后安置楼、车行桥、人车桥等“两桥一楼”灾后重建项目,目前人行桥建成投用、车行桥开工建设、安置小区交付使用,受灾群众全部安置、搬进新房。两地干部奋战在防汛救灾一线,妥善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及时联系捐赠、运输搬运物资的身影,成为莞韶两地帮扶协作的最佳注脚。(转载韶关日报 钟敏霞)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