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其中,翁源县龙仙镇青云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广东青云山药业有限公司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这一亮眼成绩单是翁源县2024年紧紧围绕省委“百千万工程”部署,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深耕细作、创新实践的生动注脚。一年来,从不断延伸拓展的文明实践站点,到丰富多彩的4000余场文明实践活动,再到“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明乡风日渐浓厚,翁源县以扎实行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的精神动力。
拓展阵地网络
打造便民利民“文明圈”
阵地,是文明扎根的土壤,更是服务群众的桥梁。翁源县以构建“点多面广、便民利民”的文明实践网络为目标,持续拓展阵地版图,创新空间形态,推动资源精准下沉。
这些阵地并非冰冷的设施清单,而是充满了温度与活力的日常场景。近日,记者走进涂志伟美术馆,恰逢“情怀粤北——美术作品展”开展,吸引了不少附近居民和书法爱好者前来参观,大家低声交流彼此见解,眼中流转着对作品的赞叹与思索。作为文明实践点,其艺术展示与创作空间为公众提供了高品质的艺术熏陶与文化体验。
据了解,翁源县在“1个中心、8个所、174个站”坚实基础上,盘活各类社会资源,2024年新增陈氏宗祠、广东梅兰谷旅游基地等26个特色实践点,全县实践点总量跃升至43个。一张覆盖更广、响应更快的“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日益完善,涂志伟美术馆的艺术熏陶、翁山诗书画院的笔墨芬芳、南塘村共享空间的烟火气息,共同编织成触手可及的文明实践阵地体系,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以龙仙镇青云村为例,近年来,其公共文化场所日趋完善,村民文化活动也越来越丰富,不出村就能欣赏到采茶戏、客家山歌等非遗演出,参与节日活动。
青云村村民李星道笑着说道:“我们平时来这里打乒乓球、看电视,党员干部还组织‘三八’妇女节、重阳节、春节猜谜等活动,老人们都乐呵得很!既能放松心情,又能强身健体。”
翁源县通过创新空间利用模式,打破传统壁垒,让文明阵地更贴近群众需求。
翁源县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股股长刘敏雯介绍:“我们提出‘文明实践活动不入室,图书不上楼’的理念,改变过去图书堆在村委会办公楼高层的做法。现在图书直接放到村民议事厅、党群服务中心、酒店大堂等开放区域,群众触手可及,真正实现物尽其用。”
实践中,翁源县敢于打破传统壁垒,以空间重构激发阵地活力。江尾镇南塘村先行先试,将实践站升级为集“休闲、学习、培训、农特产展销”于一体的“居民游客共享空间”,成服务内外、功能复合的乡村文化新地标。
坝仔镇半溪村、新江镇连心村及渔溪村则大胆“拆墙透绿”,拆除村委会围墙,重新整合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代表活动室等服务场室,打造开放共享、功能聚合的“文明实践综合体”,显著提升了村民参与意愿。官渡镇河边村、龙仙镇三华村等站点完成科学选址优化。
新江镇的村干部纷纷表示,村委会围墙拆除后,打破了传统壁垒,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空间上更加开放,激发了活力,也有利于开展各类集体活动,增强村民对村级事务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阵地建好了,更要把实实在在的资源精准送到基层、送到群众身边。2024年,翁源县组织文明单位与实践所、站结对共建35场,送政策、送法律、送文化下乡。县级层面统筹16支志愿服务大队,精心梳理汇总需求清单,制定并精准分发428项常态化活动项目至基层所、站,确保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
丰富实践活动
播撒文明浸润“及时雨”
阵地建强,活动为魂。
翁源依托日益完善的阵地体系和健全的志愿队伍,2024年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超4000场次,惠及群众超40万人次,参与志愿者超3万人次,其中,独具农耕文化魅力的翁源县四季村晚深受群众欢迎,活动数量与质量同步跃升。
翁源县将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首要任务。依托各级阵地,广泛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宣讲活动,推动新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翁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茂文率先垂范,2024年深入校园讲授思政课9校次,用鲜活的故事和亲切的乡音,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此外,翁源县紧扣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策划系列主题活动。2024年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文明实践 我是行动者”“绿美乡村”“我们的节日•中秋”、社区义剪、“12•5”国际志愿者日步行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社区义剪作为常态化惠民服务,通过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赢得广泛好评。志愿者在为老人理发时暖心陪聊,有效缓解其孤独感。
据了解,翁源义工联社区义剪队依托平台的点单系统——群众在线下单,义工便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理发服务。据统计,该队伍近年来累计服务群众已逾11560人次。
翁源义工联合会义剪队队长黄德强向记者分享了团队成长的暖心历程:“起初队员寥寥无几,但通过义工联平台招募和我个人动员,如今队伍已壮大到百余人。第一次为老人义剪的场景让我触动很深——他们拉着我的手依依不舍,那份需要让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坚持上门服务,就是希望能吸引更多人加入,让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正是这份源于实践的志愿精神感召,驱动着翁源县不断探索文明实践活动的呈现方式。
为了让文明理念更生动、更有效地抵达人心,2024年,翁源县在活动形式上大胆突破。“岭南乡村少年诗歌大会”滋养少年诗心,城乡换书活动促进知识流动,大中专学生暑期公益培训服务青少年成长。最具创新亮点的是在南塘村共享空间,将移风易俗宣传巧妙融入“移风易俗对对碰”“陈规陋习消消乐”等游园集章小游戏,让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故事在欢声笑语中传递真善美,群众参与热情高涨。
这些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如春风化雨般将文明理念浸润心田。其中,面向青少年的文化滋养,更显精准滴灌、深耕厚植之效。2023年3月起,翁源县引进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在翁城镇开展诗歌教育。三年间,讲习活动达100次,几乎覆盖所有翁城中小学生,孩子们创作诗歌超过3000首,《翁城孩子的诗》至今已出版两辑。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美协副主席许鸿飞邀请包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等多位政协委员,声情并茂地朗读翁源县翁城孩子的诗。
这些来自韶关乡村孩子的诗作,有着纯真质朴的情感和独特视角,从粤北山区的田野乡间,一路“飞”到了全国两会的舞台,还飞进了清华北大的校园,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此外,强大的志愿队伍是活动蓬勃开展的坚实支撑。据了解,翁源全县构建起由17支县级大队、254支分队及8支镇级大队、174支村级分队组成的志愿服务网络,成为播撒文明、服务群众的主力军。
培育核心价值
厚植向上向善“文明壤”
文明培育,价值引领是根本。
翁源县聚焦培育“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明乡风,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树新风,榜样引领扬正气,深度融入“百千万工程”大局。
“为民就是文明!”翁源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陈德道强调,“所有工作的宗旨都是为了人民。”
为深入践行这一理念,翁源县2025年创新开展“文明翁源大家谈”系列活动十余场,广邀干部、志愿者、市民畅谈心中的“文明”,在思想碰撞中凝聚共识、激发向上向善力量,有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新时代文明新风。
如何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陈德道点明关键:“创文出发点必须立足人民需求。许多看似‘不文明’行为,实因公共设施不足、服务供给不完善所致。”他举例道,“群众乱摆乱放,常因农贸市场设置不合理、容量不足。真正的文明创建,在于精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急难愁盼’,这正是厚植向上向善‘文明壤’的根本之道。”
正是基于“为民创建、解决急难愁盼”这一根本遵循,翁源县持续深耕价值观培育的土壤。2024年以来,翁源县依托各级阵地,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爱国精神”等主题活动常态化开展,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社会氛围。联动教育部门,深化文明校园创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筑牢青少年思想道德根基。
此外,翁源县充分发挥“一约四会”(村规民约及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的教育引导和监督约束作用,规范村民日常行为,倡导美德健康生活。2024年,全县开展移风易俗活动210余场次。各村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工作已全面完成,倡导文明殡葬蔚然成风。
走进青云村,记者看到由主题林、党员干部和社会人士“六个带头”文化公园、“路不拾鱼”文明风尚水塘等乡风文明点位串联成的“理想家园游径”,感受青云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龙仙镇青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灵杰说道:“过年过节时村民把吃不完的活鱼养在井里,从没人私自抓走,这‘路不拾鱼’的场景,正是文明乡风建设的生动印证。”
据了解,青云村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比学习活动,营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良好风尚,并且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把红白事简办、殡葬改革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树立新风正气。
值得一提的是,为让榜样力量更广泛地感召人心,翁源县着力礼遇关怀道德模范,传递社会温暖。成立好人模范志愿宣讲队,深入基层开展交流宣讲、志愿服务60余场次,“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效果显著。深入挖掘先进典型,2024年推出“广东好人”3人、“韶关好人”3人、县级“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好邻居”32人、第六届“爱在滃江·文明翁源”道德模范19人、“新时代好少年”30人,树立起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群像。
这些来自群众身边的榜样,以其真实感人的事迹诠释着“向上向善”的力量。刘敏雯以孝老爱亲“广东好人”黄善古为例分享道:“他不仅自身热心、群众口碑好,更积极投身文明传播。无论是社区活动还是县文明办号召,只要时间允许他必定参与,既讲述自身故事,也呼吁大家共同践行美德,为群众树立了生动的标杆。”
翁源县以阵地为基,以活动为脉,以新风为魂,在兰乡沃土上精心培育出绚烂夺目的文明之花。这份浸润着汗水与智慧的答卷,不仅书写着当下城乡风貌的喜人变迁,更积蓄着赋能“百千万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深厚精神力量,让“兰韵翁源”的芬芳历久弥新、沁润人心。(转载韶关日报 张惠娟 廖玉婷)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