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绿,梨花白,风淡雨轻思故人。清明节,是慎终追远、缅怀先辈、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也是赓续红色血脉、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的文明载体。
今年清明期间,我市各地积极开展推行新式祭扫、移风易俗宣传等文明实践活动,其中,“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沉浸式地传播传统文化,《代撰文言墓志铭项目》的发布则以创新形式延续千年文脉,让清明节成为展示城市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质的新窗口。
移硬改绿 文明殡葬
3月2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在南雄市水口镇大坪村水南门村拉开帷幕,活动由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市绿美办主办,以“移硬改绿文明殡葬”为主题,将绿美和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巧妙融合,以创新形式赋予这一古老节日绿色、文明的新内涵。
当日上午,大坪村水南门村装扮一新,清明节日文化习俗展示与艾糍、青团制作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目光,为活动增添了一抹浓厚的文化氛围。现场师生们还带来了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绘彩蛋、做香囊、制艾糍等活动,为这场文化盛宴增添了几分童趣与欢乐。随着脚步的移动,现场嘉宾前往“移硬改绿”示范点,可见原本硬化的墓地经过生态化改造,呈现出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生动诠释了绿美和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新理念与深刻内涵。
主场活动中,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让人眼前一亮:舞蹈《清明时节雨纷纷》以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旋律,将观众带入了那个烟雨朦胧的清明时节;情景剧《移硬改绿》和积分兑换活动展现出推动形成厚养薄葬、孝老爱亲的传统的良好风尚;乐器演奏《清明雨上》则以古筝的悠扬旋律,勾勒出一幅幅缅怀先人、慎终追远的感人画面。小品《清明时节》与诗歌朗诵《清明绿》更是以细腻的情感和深情的朗诵,呼吁大家珍惜当下、尽孝陪伴,共同倡导文明新风尚……活动最后,现场嘉宾共同种下一棵棵希望之树,共同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弘扬文明殡葬新风,推动绿美韶关建设。
2024年以来,南雄市水口镇以大坪村水南门村小组为试点,全力推进乡村坟墓生态化改造。通过发挥网格员作用,摸排大坪村水南门村小组的坟墓40余座,涉及村民31户。针对无主墓,详细记录墓地信息并依法进行公示,并精心制作宣传海报、宣传册、短视频,组织党员深入村民家中,耐心为村民答疑解惑。如今在坟墓及周边铺上草皮,四周巧妙种植柏树、农作物和观赏植物。目前改绿坟墓面积约16亩,种植柏树等林木120余棵。为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当地组织党员“亮身份、做表率”,创新采用“乡贤出资捐树、村民出力种树、社会力量联动”的模式,凝聚起全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通过组建由“三下乡”青年、暑期返乡大学生、退休村“两委”干部以及在家党员等人员组成的乡村绿化志愿服务队,做好乡村坟墓生态化改造后的日常管护工作,确保“见绿不见墓”的效果持续呈现。
代撰墓志铭 创新传承千年文脉
活动现场,《代撰文言墓志铭项目》的发布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该项目在我市率先试点,通过典雅的文言文为逝者撰写独一无二的“人生史诗”,以墓志铭或祭文寄托哀思,弘扬低碳祭扫新风尚,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墓志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这些墓志铭,有高度概括人生的,如韩信“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有作者生前自撰的,像张岱《自为墓志铭》和启功自书的72字铭;还有数字铭、图示铭、无字碑、幽默铭、名字铭等,其形式和内容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据了解,墓志铭是世界范围内通用的纪念逝者的方式,任何一篇墓志铭都承担着纪念式的现实功能,作为中华文明特有的生命礼赞,墓志铭承载着“慎终追远”的深刻内涵。而《代撰文言墓志铭项目》特聘了耆宿方家为文化顾问,组建"文言墓志铭撰文"团队,以敬畏之心承续千年文脉,用生花妙笔再现传统精微。
从硬墓变绿地的生态实践,到墓志铭中的文脉赓续,我市正以务实举措推动“绿美韶关”建设,让文明殡葬理念深入人心,为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写下鲜活注脚。(转载韶关日报 钟政宽 )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