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以质量强链为核心抓手,紧扣“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战略,市市场监管局围绕铸件、金属制品、电容器铝箔新材料3条重点产业链从细微处积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挺起韶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脊梁”。
同频共振 发挥联动作用
该局加强与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的联动协调,先后印发《开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质量比对提升工作的通知》《深入推进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提升加快质量强市建设行动方案》等文件,落实落细对企业的财政支持、人才引进、产品质量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等惠企政策,充分释放计量、标准、认证、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效能,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技术赋能 夯实强链基石
为提升我市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平台线上线下协同服务效能,该局为企业提供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品牌培育,以及实验室(仪器)共享、技术咨询等“一站式”服务。2024年,依托“一站式”平台,服务中小企业795家,为中小企业减免费用225.4万元,共享实验室先进仪器5次,解决企业技术咨询问题13个,为企业解决产品质量技术难题47个。
通过联合市科技局印发《关于开展检验检测机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工作的通知》,整合我市科研院所、专业院校、行业协会、龙头企业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资源,引导5家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成立韶关实验室联盟,进一步提高各技术服务支撑平台的仪器设备利用效率赋能我市产业提质增效。
“一链一策” 强化服务协同
市场监管部门委托专业技术机构组织技术专家实地走访,对全市3条产业链上的25家企业开展技术帮扶,通过聚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织产业链“链主”企业和质量专家开展问诊把脉,识别和剖析关键质量问题,分级分类形成质量问题清单,绘制质量图谱。坚持从“人、机、料、法、环”入手,指导企业完善实验室的质量管控体系,做好生产及检验设备的检定/校准等量值溯源工作。
在日前召开的质量座谈分析会上,通过解析企业出现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原因以及标准要求,指导企业通过日常检验验证和优化生产工艺参数,反推产品质量不合格原因,找到质量控制提升的方法;组织专家向企业相关人员解读产品标准,帮助重点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或内控标准,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质量点线面提升。
此外,该局还推动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2项、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1项、企业及内控标准9项,企业技术改进科技立项(含企业内部立项)9项,申请发明专利21项,产品质量政府抽检合格率提升10%以上,降低企业总体成本4000余万元。
集聚人才 打造质量智库
落实《广东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关于“健全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的部署要求,市市场监管局加强与市人社局等10个部门的沟通协调,出台《韶关市企业首席质量官工作专班方案》,并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落实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的通知》,扩大首席质量官的社会影响力,提高首席质量官制度的企业覆盖率。目前,我市首席质量官共计272人,首席质量官制度在制造业大中型企业已实现全覆盖。
为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首席质量官培训,该局还邀请专家围绕首席质量官业务知识开展专题授课,并指导行业协会结合产业园区质量人才需求方向,针对性地开展质量管理小组培训、成果交流、课题辅导等活动,选拔质量管理人才团队,推荐参加国际级、国家级和省级质量管理小组成果大赛。
标杆引领 优化质量发展环境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推进模式,依托质量标杆助力产业链提升。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市直各相关部门以及获得韶关市政府质量奖、韶关市制造业品质领跑者等荣誉的优秀企业,共同搭建质量经验交流互助平台,讲述质量故事,广泛分享企业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强化“质量第一”意识,树立质量品牌理念,带动产业链发展朝高价值端迈进。
为加大主流媒体宣传力度,该局在“中国品牌日”“质量月”等活动节点,运用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开展质量宣传十余次,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氛围,逐步探索韶关质量工作新征程中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转载韶关日报 钟政宽 欧阳华 陈惠韶)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