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医疗、研学……这些都是社会热点,备受韶关市民关注。在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们亦对此投以热忱关切的目光。
接受记者采访时,委员们围绕这些热点话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极具参考价值的意见与建议。
优化功能配套核心支撑
加快建设智能算力之城
“众所周知,韶关建有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数据中心集群,算力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并且随着一系列AI大模型的推出和问世,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这对于韶关AI智算产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市政协委员、鹰硕(韶关)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陈滢朱关注韶关大数据产业和AI智算产业方面的发展。
陈滢朱介绍,韶关数据中心集群是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粤港澳大湾区的枢纽节点之一,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算力供给基地之一。对于智算中心来说,其用电成本占总运营成本50%以上,对电价极为敏感。她建议,从算力供给侧进行政策支持,出台特殊类型地区差别化电价政策,降低韶关数据中心集群电价;争取以特殊奖补等方式,促进韶关形成更具优势的竞争力,吸引更多智算头部企业入驻。同时,加快韶关粤港澳大湾区算力调度平台的建设,增加对算力投资建设企业的补贴,可以根据已经完成投资的固定资产总额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补贴,助力企业尽快投入运营,真正将韶关枢纽节点的算力调度给有需求的客户。
对于我市建设智能算力之城,市政协委员、韶关市迅安安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建国尤为关注我市人工智能工程师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人工智能正日益成为驱动各行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专业的人工智能工程师则构成了这一变革进程中的关键人才支撑,对于我市产业升级转型、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曾建国表示,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的背景下,我市加强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曾建国建议,加强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鼓励本地高等院校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与企业共同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工智能工程师。加大人才引进与国际合作力度,以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吸引海外高端人工智能人才回国发展,吸引大湾区人工智能专家来韶创业。实施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政策,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路径,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重视产业支持与资源整合,制定具体政策措施,鼓励金融机构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产业项目的落地和成果推广。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对人工智能重大任务和重点政策措施,制定具体方案,开展试点示范,总结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
持续加大保障民生力度
打造粤北教育、医疗高地
“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1个、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13个、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营地)65个,研学场景丰富。”市政协委员、广东北江中学高级教师张嘉异表示,作为一名来自教育领域的委员,他非常关注近年来新兴的研学行业。今年,他将提交一份《加强引导监管,提升我市中小学研学质量》的提案。
近年来,我市从“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建设研学旅行基地、加强组织管理、健全经费筹措机制、落实安全责任”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对研学机构进行审核备案,并设立机构白名单。市教育和文旅主管部门共同挖掘了市内生态自然、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农耕文化等特色资源,成功打造形式多样的研学基地。
但张嘉异调研发现,目前我市研学行业存在课程同质化严重、高素质研学导师匮乏等问题。对此他建议,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研学方向、细化研学内容,确保研学基地充分发挥效用;加强课程设计研发,打造精品特色课程;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推动行业健康发展;针对不同学段,制定差别化研学方向;提高准入门槛,加强行业引导和监管,才能提升我市中小学研学质量。
医疗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证。作为肿瘤领域专家,市政协委员、粤北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张国平立足专业视角,对我市肿瘤防治现状进行了剖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张国平介绍,当前韶关已开展肺癌、乳腺癌等重点肿瘤筛查项目,粤北人民医院作为省级区域诊疗中心,韶关市肿瘤防治中心牵头建立多学科诊疗(MDT)团队,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显著提升。同时,我市通过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县域医院已实现肿瘤规范化诊疗技术下沉,部分基层单位可开展化疗和靶向治疗。但我市仍然面临早期筛查覆盖率不足,基层医院缺乏病理诊断及分子病理技术等困境。
张国平建议,强化三级预防网络,扩大筛查覆盖,支持将肺癌、乳腺癌等纳入免费公卫项目,重点向农村和低收入群体倾斜;推动早诊技术普及,建立“社区初筛-医院精查-随访管理”全流程机制。提升基层诊疗规范化水平,加强技术下沉,依托有条件的市重点医院定期开展基层医生培训,重点培训肿瘤规范化诊疗理念及技术方法;优化转诊机制,建立全市肿瘤病例数据库,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康复回社区”闭环管理。完善全周期患者管理,建设安宁疗护体系,整合心理与社会支持,为晚期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和家庭照护培训。强化政策与资源倾斜,推动科研转化,鼓励本地药企参与抗肿瘤药物研发,依托韶关生物医药产业园打造“产学研用”创新链。
张国平表示,恶性肿瘤防治关乎民生福祉与“健康韶关”建设。未来建议以“早筛扩面、基层强技、全程管理”为核心,构建覆盖城乡的肿瘤防治网络,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医疗服务,为粤北百姓筑牢健康防线。(转载韶关日报 范琳珍 李方静 吴嘉宁)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