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韶关要闻

打造“山水工程”韶关样板
——大宝山新山片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成功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时间:2024-11-03 11:59:05 来源:韶关日报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近日,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公布全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第二批18个典型案例,我市申报的大宝山新山片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成功入选,是今年全省唯一入选的“山水工程”示范项目。2023年,我市申报的“南雄市红砂岭综合治理工程”入选全国山水工程首批典型案例。  

“大宝山新山片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获过很多奖了,‘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2020年广东生态修复十大样板工程’‘2021年度广东省环境保护优秀示范工程’‘2023年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工程’。”谈及近些年该项目获得的荣誉,大宝山矿业环保部部长陈涛自豪地说道,“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自2018年以来,一直保持绿牌,是目前广东省唯一获得‘AAAA级’认证的绿色矿山。”

历史无序采矿留下伤痛

位于韶关市曲江区的大宝山矿业,始建于1958年,是广东省境内露天开采的大型多金属矿矿山,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原料基地。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大矿大开、小矿小开、有水快流”的背景下,大宝山及周边出现大量无序、非法的民间滥采活动。最猖獗时,民窿达到119条之多,选矿厂8个,洗矿点20多处,引发了矿区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地表水污染、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矿区及周边地区尤其是横石水流域生态环境,对下游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安全构成了威胁。  

“我是2004年来到大宝山工作的,当时看到的景象就是寸草不生,水土流失严重。每到下大雨的时候,泥沙冲刷很厉害,都冲下来。”陈涛告诉记者,他负责生态修复工作以来,最初要对矿区的水质、土壤等情况展开全面摸排,经常取样监测,手上的皮肤都皱了、污渍洗几天都洗不掉。

首创“火星”复绿魔法

乘坐矿区的工作用车沿着山路向上攀升,穿过采选生产区后,一大片充满生机的绿色呈现在记者眼前。“这一片就是新山片区。”陈涛介绍道。  

作为广东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四大类17项重点治理工程之一,大宝山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恢复治理项目聚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北江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区定位,先后投入约1亿元,采取“源头防控、过程阻断、末端治理”修复策略,首创利用国际领先的“原位基质改良+直接植被技术”,实现山上山下一体化综合治理。项目自2018年始,分四期实施,于2021年12月全面完工,修复面积约90公顷。  

酸性重金属矿山生态修复一直是世界性技术难题。“早在2010年,大宝山就已经启动了生态修复工作,当时采用的是客土和换填的方式进行。新山片区的生态修复工作,我们与中山大学技术团队共同开展技术攻关,进行试验试种,首创了国际领先水平的‘原位基质改良+直接植被技术’,无须客土,不改变原有地形地貌,通过调控微生物群与控制产酸的微生物类群,重建一个人工或半人工的生态系统,用以稳定重金属,降低其迁移,从源头上大幅减少酸性废水与重金属污染,有效解决了多金属矿山严重酸化土壤植被复绿世界性难题。”陈涛向记者介绍。  

“‘原位基质改良+直接植被技术’与2010年采用的技术相比,一方面节约了治理成本,由原来的350元/平方米,降低至100元/平方米。另一方面,这个技术一揽子解决所有环境问题,包括地质灾害、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全部解决掉了,还可以很快见效,施工完一两个月后,很快就看到绿油油一片,而且后续免维护,不像2010年做的后续还要撒石灰、施肥。”陈涛说道。  

该技术被誉为“火星”复绿魔法,获得了“201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年中国有色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入选了2022年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技术成果已推广应用至全国9省市,治理各类矿山达1000余公顷。  

“施工前,我们从这里往山上爬,爬三个半小时才上到,一直爬一直摔,土壤都是松的,现在不到半小时就爬上去了。”在一块修复前后对比展示图前,陈涛指着图中的右上方区域,向记者讲述当时开展修复工作的困难。  

据了解,通过治理,大宝山矿区修复成效明显,植被覆盖度高达95%以上,已记录的植物品种达到32种,土壤和外排水pH值从3以下提高至中性,并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外排水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降低达90%以上,从源头上解决了矿山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曾经满目疮痍、寸草不生的新山片区,现已绿树成荫,鸟在飞,虫在鸣,绿水青山已重现。  

陈涛表示,最为直观的成效就是眼前这片绿油油的山,还有曾经消失不见的鸟窝,如今又重新出现在了枝头。河里鱼虾成群,上坝村的村民都能在河里捕鱼了。“去年我们这里开了很大一片的格桑花,很多人来打卡拍照。”

为全国矿山修复事业贡献“韶关经验”

大宝山矿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山片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实施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区域水土流失问题得到解决,一年可节约清淤费和废水处理费558万元。通过恢复生态,提升土地价值,修复的90公顷林地产生间接效益超1800万元。采用新技术,累计节约治理费用1.73亿元。按此计算,项目实施数年以来,已累计产生经济效益2.06亿元。修复方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  

如今,项目区被中山大学、广东南岭干部学院选定为长期现场教学点,先后作为全国污染防治工作培训会、第六届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现场经验交流会的现场参观点,累计参观人数数千人,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传播发芽、深入人心。  

近年来,我市通过明确属地政府治理责任,统筹历史遗留矿山土地综合修复利用,结合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措施进行多元化生态修复治理,多渠道筹措中央、省和社会资金开展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治理,共筹集投入资金约3.17亿元,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41个,修复历史遗留矿山图斑面积767公顷,涌现出一批矿山生态修复“韶关样板”。除新山片区生态修复工程外,韶关市凡口铅锌矿矿山综合生态修复工程、韶关市南雄市梅关古驿道重点线路生态修复项目荣获“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韶关市南雄市稀土矿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项目荣获“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提名”。  

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持续抓好广东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各子项目的后期管护,巩固修复成效。不断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积极探索“两山”转换路径,提升生态价值转化水平,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贡献韶关智慧。(转载韶关日报 吴嘉宁)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