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博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韶关要闻

韶关:筑牢生态发展屏障 探索绿色发展实践

时间:2022-11-27 14:30:29 来源:韶关日报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支持韶关建设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全力支持国家公园创建、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绿色发展制度创新等。韶关生态资源首屈一指,好山、好水、好空气是金字招牌和响亮名片,资源禀赋让韶关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成为可能。《若干意见》出台,对韶关这座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碳”索绿色化转型

  《若干意见》指出,支持广东碳中和研究院(韶关)等研发机构建设,打造绿色低碳领域创新高地。作为“迈出探索碳达峰碳中和‘韶关模式’第一步”标志的广东碳中和研究院(韶关)(以下简称碳研院),2021年7月18日在莞韶城挂牌启动筹建。围绕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信息化与自动化四大领域布局,碳研院完成搭建“一软四硬”五个工程技术中心,并设有五个支撑服务部门及一家全资成果转化平台公司“广东碳中和研究院有限公司”。  

  不仅如此,碳研院在科技支撑、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等方面也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完成了“韶关市MRV碳中和监测平台搭建”,获批省部级项目2项和地方级项目3项,并与各类院校、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9项,搭建企业联合实验室、创新中心4个,围绕新能源、节能环保、大数据、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方向已孵化企业8家,新增注册资本近4000万元。如今,全国首个“低碳微循环示范基地”项目、“数据中心能耗效率(PUE)全过程管理中心”“源网荷储氢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技术示范工程”“国家粮食总局零碳5S粮仓示范”“离网污水循环利用示范”等多个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开展。  

  碳研院执行院长李冰表示,将来的城市可再生能源将会大幅取代或替代火电资源,而韶关有着非常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光伏、风能、水电、地热基本上都是国家三类资源用地以上,尤其是新能源电力保障方面,这座城市具有的自然资源物质基础,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

  诚如李冰所言,作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全国重点林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韶关具有发展新能源产业良好的综合条件,其可用碳汇规模大、潜力足,每年可增加通过提升森林质量吸收二氧化碳近800万吨,通过新建碳汇林增加吸收二氧化碳约20万吨、释放氧气13.3万吨、涵养水源增量2400万吨、减少水土流失6.8万吨。截至2021年底,全市林地植物总储碳量近5000万吨,二氧化碳累计总吸收量1.54亿吨,其中2021年森林固碳量占广东的17%。优良的森林生态系统、日益加快的国土绿化进程和逐年提升的森林质量给韶关带来了客观的林业碳普惠交易生态红利。  

  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城市,韶关工业门类超过200项,为全省工业门类分布最全的城市,虽然工业结构完整,但规模普遍小成为制约工业竞争力的一大瓶颈。然而在李冰眼中,虽然规模普遍不大,但却适宜发展新兴技术和应用示范,正如“大车不好掉头”,体量小、布局全的特点就成为了韶关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条件。  

  细读《若干意见》,省将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实验室、“双区”公共技术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等创新平台在韶关设立分支机构,实现共建共享。支持韶关建设省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平台,参与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和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支持南岭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研究院(韶关)、粤北生态环境研究院、韶关植物园、广东碳中和研究院(韶关)等研发机构建设,打造绿色低碳领域创新高地等内容。其中的内容正好切合了碳研院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路径。  

  “韶关作为广东第一批碳中和试点示范市,《若干意见》的出台,对韶关未来的5年甚至10年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包括对碳研院的支持,尤其是新型研发机构及新型平台的打造上的支持。”李冰表示,凭借政策的东风,碳研院将充分利用新型研发机构,把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研发平台引进到韶关,并借助其科技力量和成果来推进韶关的科技创新科学发展及推动科技赋能产业发展。

  以南岭国家公园建设为抓手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韶关作为国家森林城市,公园自然引人瞩目。如今韶城的公园星罗棋布,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发挥绿色发展优势,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富民,逐渐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广东积极谋划创建南岭国家公园。南岭国家公园拟建范围涉及韶关和清远2个市,总面积1931.6平方公里,由南岭—南水片、石门台—罗坑片及联接两片的乳源大潭河生态廊道(生态保护带)组成,涉及韶关范围内10个自然保护地,在韶关范围面积976.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0.5%。  

  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工作,韶关从未放慢脚步。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统筹投入财政资金10亿元以上,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重点加快南岭国家公园管护、预警、保护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南岭国家公园研究院、物种资源保护研究中心、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生态教育和自然体验活动设施,加快建设智慧国家公园。  

  目前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已纳入“十四五”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计划,《韶关市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制定印发,会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武汉植物园和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成立了南岭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研究院(韶关)和粤北生态环境研究院。  

  《若干意见》指出,将全力支持国家公园创建,其中完善支持南岭、丹霞山国家公园建设的政策措施,推动国家公园创建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科学制定南岭、丹霞山国家公园管理体系,对公园内的矿产、商品林、小水电、居民等制定处置细则,盘活资源利用途径。在环南岭国家公园区域,支持韶关按照规划建设若干个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在满足生态保护条件下,充分借助国家公园品牌,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根据南岭国家公园及其在空间上的不同联动关系,划定不同的圈层分区,分别是环国家公园区域、紧密联动发展区(韶关、清远市)、外围联动发展地区(肇庆市、云浮市、河源市、梅州市),我们将紧密联动圈层重点建设旅游线路,把南岭国家公园客流引导至周边可观可览区域;外围联动区域重点培育文旅集聚区及主题旅游线路,带动区域发展。”韶关市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周宏表示,接下来将以南岭国家公园这一品牌效应为契机,围绕自然保护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品牌主题旅游设施、民族文化体验展示区等,培育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旅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触媒型”文旅项目及支撑性设施项目,并依托国省道建设旅游公路,串联沿线自然保护地、绿色产业基地、文旅集聚区、国家公园入口社区以及其他国家公园外围优质文旅资源等,建立不同类型的旅游线路,构建“点—线—面”联动的生态旅游网络体系,推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转载韶关日报 钟政宽)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