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通过一系列举措,“基层首诊、县级支撑、市级托底”的分级诊疗闭环正在不断完善。通过深入实施“1·333+N”区域卫生健康新发展战略,支持粤北人民医院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设高水平医院,加强各市属专科医院的建设,我市疑难重症救治能力稳步提升,群众在市域内“看好病”更有保障,常住居民市域内住院率长期稳定在96%以上,全省排名第四。
记者从市卫生健康局了解到,在13家省级三甲医院开展“组团式”帮扶的基础上,我市还组织6家市直三级医院帮扶8家县级医院。同时,借助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的校地共建资源,通过派驻专家团队、重点学科建设、人才进修学习等多种帮扶方式,持续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目前,8家医共体牵头医院均达到三级医院服务能力,全部通过急诊急救“五大中心”验收。
针对近三年县域外转病例较多的病种,我市统筹设置专科特设岗位,计划2025年聘请22名副高级以上医疗专家到县级医院工作,目前已招聘了19名。与此同时,从县级医院派出83名中级职称以上专家和技术骨干,常驻帮扶基层分院。2024年底,全市90家(占比97.83%)医共体基层分院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标准,其中32间(占比34.78%)达到推荐标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增速7.2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进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通过统一用药目录、采购配送和药事管理,乡镇卫生院药品种类从原来的300余种增加到近1000种。过去要跑县医院才能买到的药,现在在家门口的卫生院就能取到。
目前曲江、南雄、始兴、乳源已建成医共体信息系统,乐昌、新丰也落实了建设资金,正在推进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共享,让县镇医疗服务更具连续性。同时,各地建成远程影像、心电、检验等资源共享中心,“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区域互认”模式得到广泛应用。
记者获悉,今年上半年,我市这些共享中心已为基层出具影像报告1.17万份、心电图诊断报告1.95万份,群众不用来回奔波,在乡镇就能享受到县级以上的诊断服务,看病更省时、更便捷。(转载韶关日报 范琳珍)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