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服务 > 民生关注 > 医疗卫生

持续强降雨后需预防健康疾病
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市民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时间:2022-06-21 09:43:50 来源:韶关日报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受西南季风与高空槽共同影响,近期,我市出现持续强降雨过程,导致我市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市疾控中心应急科相关专家提醒,洪涝灾害发生后,由于饮水饮食卫生状况恶化、环境污染、病媒生物滋生、人群接触机会增加及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影响,易发生各种传染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虫媒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经密切接触的传染病等的增加,做好相关疾病的防控工作十分重要。

  洪涝灾害发生后需预防多种疾病

  据市疾控中心应急科有关人员介绍,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或其他脏器及全身性感染的一类疾病。受灾地区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主要有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和副伤寒,其他如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耶尔森氏菌等细菌引起的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病、病毒性腹泻病(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以及寄生虫腹泻病(隐孢子虫等)。其他肠道传染病还包括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手足口病等。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在野生动物间流行,并在一定条件下会感染人类的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显著,由于洪灾期间自然环境的改变,包括温度、湿度、水位及媒介生物的栖息地变化影响病原体、传染源、传播媒介和宿主的生长繁殖和生活习性;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发生期间受灾地区群众居住条件恶劣、营养不良、精神心理压抑,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及受灾地区卫生防病措施被损害等均易导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和暴发。洪涝灾害发生后需要重点预防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血吸虫病、鼠疫、炭疽、布鲁氏菌病等。

  “洪涝灾害发生后,由于与疫水接触的概率增加,人们容易发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浸渍性皮炎、虫咬性皮炎等疾病。”该工作人员补充介绍道。

  灾后防疫需搞好个人和环境卫生

  该工作人员表示,洪涝灾害发生后,广大市民群众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保持手部清洁,做到不喝生水、保持生活环境卫生整洁。

  市民群众要注意食品卫生,坚决不吃被水浸泡过的食物、来源不明及无明确食品标识的食物、生冷食品及形状气味改变等食品。坚决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来历不明的禽畜可能死于传染病,不可加工食用,最好作深埋处理。

  洪涝灾害发生后,个人饮用水卫生尤其值得注意。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装水的缸、桶、锅、盆等必须保持清洁,并经常倒空清洗;对于取自井水、河水、湖水、塘水的临时饮用水,一定要进行消毒;漂白粉(精片)必须放在避光、干燥、凉爽处(如用棕色瓶拧紧瓶盖存放)。

  水退后,市民群众切记做好消毒、杀虫等环境整治工作,清除水淹过后的各种积水、死水,防止苍蝇、蚊子滋生,必要时使用药物有效杀灭蚊虫。修复房屋与室外相通的孔洞,填堵鼠洞,防止老鼠潜入,尽早使用粘杀、捕杀等方式灭鼠,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避免与鼠类近距离直接接触。

  对比其他自然灾害,洪涝灾害发生后,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对抵抗疾病侵害至关重要。市民群众需勤洗手、注意手部清洁,不用手尤其是脏手揉眼睛;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毛巾等个人卫生用品;多开门、开窗、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下雨天作业应穿雨鞋,脚部无防护淌水后,应及时把双脚、腿清洗干净,用干净毛巾擦干,并保持双脚干爽。叶广灵提醒,市民群众如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皮疹等身体不适现象,不要凭借自己的经验随便用药,应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转载韶关日报 范琳珍)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