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服务 > 民生关注 > 社会保障

坚持“四个抓手” 推动我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0-10-20 11:13:43 来源:市民政局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市民政局长期坚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干字当头、问题导向、重点发力、以上率下”的工作部署要求,坚持围绕韶关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奋斗目标,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社会救助改革、社会福利完善、社会治理有序、社会多元共治为重要抓手,持续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坚决筑牢全市社会发展根基。

  深化精准救助  以社会救助改革实现不漏一人

  围绕“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工作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全市社会救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取得了质的飞跃。一是救助制度建设迈上新水平。建立以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急难救助为辅助,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次分类别的梯度救助体系,形成制度衔接、资源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数据共享的综合救助新格局。一方面,实现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紧密衔接。出台《关于韶关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制定和调整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健全低保制度安排,在脱贫攻坚中切实发挥兜底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实现专项制度从无到有。出台《韶关市临时救助实施细则》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整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健全特困人员照料护理工作制度,实施用气、用电、用水等消费性减免及分类社会救助待遇。目前全市城乡月人均低保标准提升至772元、532元;人均补差水平提升至 609 元、276元;特困人员最低月标准提升至1236元、852元。二是救助机制建设实现新跨越。建立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市、县(区)建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确保统筹救助、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同时,建立社会救助风险防控机制,深入开展全市农村低保专项治理行动、救助管理和托养机构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现常态化治理。健全流浪乞讨滞留人员寻亲送返工作机制,拓展结合滞留人员信息台账、组建专业寻亲服务队伍和民政公安协作寻亲工作机制等方式,协调蜗牛公益互助会等社会力量参与寻亲工作,通过抖音等网络公共平台,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口音及户籍地域信息,创新拓展线上线下“反方向式”寻亲。三是救助管理服务取得新实效。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有效实现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动态保障。“互联网+社会救助”建设持续推进,市、县均已设立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依托广东省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管理系统,全面提升救助对象精准认定能力。流浪救助制度日趋完善,优化完善街面巡查、生活照料、疾病救治、寻亲送返、托养安置、源头治理等环节,深入开展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有力推动救助管理工作管理服务提质增效。

  提升幸福养老  以社会福利完善实现老有所养

  一是聚焦制度保障,优化服务供给。围绕“幸福养老”,加快编制市“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推动“大养老”体系建设。贯彻《广东省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若干措施》,修订《韶关市民办养老机构扶持资助办法》,努力形成城乡均衡、保基本与多样化服务并存、政府投入与民间力量互补的长效发展格局。二是聚焦群众关切,释放服务动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探索提升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制定政府购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政策和项目清单,转化“长者饭堂”配餐服务经验成果,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引入养老、家政、物业等企业以及社会组织,鼓励支持其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强化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星级标准建设,逐步提高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水平。三是聚焦发展瓶颈,激发服务潜能。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推动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完善与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配套的薪酬激励机制;提升专业为老服务,发展“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建设“智慧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拓宽投融资渠道,深化养老产业发展。

  探索基层治理  以创新社区治理实现自治共享

  一是规范村(居)民自治,以民主协商增和谐。创新推动“有健全的班子、有可行的发展规划、有民主的决策程序、有规范的理财制度、有科学的管理机制”村民小组“五有”规范化全覆盖。加强村(居)民议事协商平台建设,广泛开展城乡社区协商试点工作,完善城乡社区协商机制,充分激发村(居)民自治活力。二是发展专业力量,以社会服务满民意。探索建立以党建为引领、城乡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纽带、社会工作人才为骨干、基本民生保障和基本社会服务为内容的民政领域基层社会治理“一核四社”机制,打牢城乡治理基础。推进镇(街)社工服务站和人才队伍建设,总结广东社工“双百计划”本土化经验做法,推广成功服务模式,助力做实做细基层社会保障和服务。三是打造示范项目,以先进经验促发展。结合“双强双促”计划、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六个一”工程、韶关市村(居)“亮点工程”、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站、家庭服务中心、城乡社区养老等综合服务设施示范项目、民生实事项目等,用心规划和建设了229个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站,1205个村级公共服务站,27个城乡社区家庭服务中心,32个城乡社区养老综合服务设施示范点,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服务。学习借鉴各地区城乡社区专项改革试点先进经验,进一步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发展社会组织  以社会多元共治实现文明新象

  一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释放民政发展活力。全面提升行政审批效率,优化政务服务事项,加大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为社会组织参与民政事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和环境。二是完善社会组织监管,形成健康有序发展格局。加快市级社会组织数据信息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关联,发挥社会组织“红”“黑”榜奖惩作用,推动年检改年报,开展专项抽查审计工作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等,实现社会组织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三是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发挥功能。社会组织自主参与“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为留守和困境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实施关爱帮扶,坚持助力打赢脱贫攻坚。疫情期间,全市社会组织积极投入防疫、复工复产,捐资捐物达230多万元,动员会员单位捐资捐物达千万元。四是实行脱钩改革,全面激发社会组织内生活力。按照“五分离、五规范”改革要求,全面推进全市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深化改革工作,建立健全脱钩后行业协会综合监管机制,促进行业协会商会提升服务水平、依法规范运行、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作用。(市民政局)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