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部门频道栏目 > 韶关市自然资源局 > 工作动态

韶关市自然资源局举办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新闻发布会(实录)

时间:2023-12-27 16:32:50 来源:本网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图片1.png


  主持人:各位领导、同志,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市自然资源局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邀请了市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平良及相关科室负责同志,请他们就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有关情况作介绍,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下面,先请何平良副局长作介绍。


  何平良: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首先,衷心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我市自然资源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工作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自然资源厅有力指导下,我们坚持统筹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年初谋划部署了全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好管好专项行动、用地审批提速提质改革专项行动、“净地”收储改革攻坚专项行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革专项行动、老城市新活力专项行动、优势资源绿色高效开发专项行动、构建耕地保护严管体系专项行动、生态安全共建共治专项行动、营商环境双力提升专项行动、团结担当比学赶超专项行动等改革攻坚争先创优“十大行动”,大力推动全域土地“三提三化”示范创建,针对工作中存在的制度机制漏洞和薄弱环节,尤其是历史积累的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不断建立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制定完善了《韶关市关于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开展乡村空间“三提三化”示范创建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深化浈江区、武江区征收工作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韶关市自然资源局关于全面推进“拿地即开工”提速提质审批实施方案》《韶关市土地利用管理集中会审工作制度(试行)》等62项改革方案、指引文件,全市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大幅提升。2023年成功争取省预安排我市2023年土地利用计划指标5379亩(全省第5),2022年度我市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全省排名第三(粤北地区第一)。


发布会问答


  主持人:感谢何平良副局长的精彩介绍,接下来是答记者问环节,请举手示意。


  记者: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制造业当家、“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及省有序转移平台等省委战略部署,我市建设用地规模需求将不断增加,项目建设节奏也将进一步加快,请问市自然资源局如何高效保障这些用地?


  主持人:谢谢您的提问。涉及用地保障方面的问题,有请管制科陈翠云科长回答。


  陈翠云:非常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保障高质量发展是自然资源利用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我们自然资源部门的主责和主业,也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局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重大项目的用地保障工作,持续深化用地审批提速提质改革,以更强自然资源要素支撑服务保障韶关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力实现发展空间应保尽保。高质量推进市县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市级规划率先成为全省第一批6个获得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全市10个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数据库均获得同意启用,成为全省第一个全部县级获得同意启用的地市,开发边界内新增建设用地规模74.32平方公里,为建设项目用地审批优先使用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有力支撑。同时,通过“全面梳理用地空间+出台用地指引”方式服务指导各地抓好空间盘活腾挪工作,梳理制定全市“产业发展空间地图”,摸排制定:6.5万亩产业平台可开发土地“精准用地”地图、1286万亩高附加值农业潜力空间地图、6705亩康养文旅招商地图、31.14万亩光伏空间潜力地图。制定发布《韶关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用地指引》,进一步明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点状供地、设施农用地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的具体项目准入、办理流程、及有关政策答疑。

  二是全力做到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印发《韶关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自然资源保障支撑方案》,成功争取省预安排我市2023年土地利用计划指标5379亩(全省第5)、奖励指标606亩,完成用地审批面积10882亩,保障产业项目6954亩(占比63.9%),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8791亩(其中国家指标474亩、省级指标2909亩、市级指标5408亩),统筹建立1000亩的产业用地指标池,保障“百千万工程”项目44个,总面积1356亩。深化“拿地即开工”改革,印发实施《韶关市自然资源局关于推进“拿地即开工”提速提质审批实施方案》,实现产业项目签订出让合同后3个工作日三证齐发,实现流程再造并联审批,全力推动“发证即开工”“竣工即验收”。

  三是全力构建“地等项目”新发展格局。大力推动“精准、净地”征收体制改革,提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浈江区和武江区土地与房屋征收体制改革实施意见》《韶关市浈江区、武江区集体土地征收管理办法》,制定实施征收工作配套指引制度10余项,实行以产业项目为导向的收储计划机制,围绕产业转移平台(1+6)“有地用、用得了”,预计全年完成净地收储1.67万亩。

  全力支持保障了我市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等一批重点项目用地,为韶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谢谢!


  主持人:感谢陈翠云科长的回答。请提下一个问题。


  记者:我市是农业大市,也是承担全省耕地、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较多的地级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也位居全省第一。请问我市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在做好耕地保护以及生态保护有哪些举措呢?


  主持人:谢谢您的提问。有请督审科聂军科长回答。


  聂军:各位媒体朋友,高水平保护既是高效率利用的根本前提,又是高效率利用的首要原则。一直以来,我们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以更严要求落实自然资源领域硬任务。

  一是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坚决落实耕地进出平衡,成功争取省级常态化监测试点,我市2022年度实现耕地净流入5117亩,为全省耕地进出平衡作出积极贡献;2023年省级下达我市恢复耕地任务1.28万亩,全市已完成耕地恢复1.9万亩。

  二是坚决守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底线。扎实做好汛期防御工作,成功争取省级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试点,争取省下达我市地灾防治专项资金7667万(全省第二),优化建立了地质灾害防范“1+7”工作制度,组织巡排查人员3797余人次,开展隐患点、风险点巡查共2692点(次),实现“龙舟水”期间零伤亡,获得“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先进集体”表彰。

  三是坚决守好粤北生态保护屏障。坚持贯彻“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生态修复理念,成功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韶关样板”,南雄市红砂岭综合治理工程作为广东唯一代表,入选了中国山水工程15个典型案例。同时,大力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成功争取2023年省级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资金4160万元,排全省第一,已完成修复面积604.98公顷,“十四五”任务完成率达75.62%。


  主持人:感谢聂军科长的回答。感谢各位发布人的介绍,也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对全市自然资源事业的关心与支持。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