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调动专业技术力量全力做好汛期地灾防御
连日来,韶关市持续强降雨,各地地质灾害险情频发,防汛抗灾工作进入关键时期,在省自然资源厅的统筹调度下,省、市两级自然资源部门充分调动专业技术力量全力做好汛期地灾防御。
据悉,本轮“龙舟水”汛期以来,省自然资源厅高度重视和关心韶关的防汛抗灾工作,专门从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下简称“第三地质大队”)等省属地勘单位中选派经验丰富、业务娴熟的专家3人,并调配相应救援物资,成立省专家技术指导组奔赴韶关受灾区域,指导地质灾害防御避险工作。市自然资源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防御理念,科学研判,提早谋划,提级部署,以“超常举措”应对“超常汛情”,成立了10个以处级领导为组长,相关业务科室骨干和地灾防御专家为组员的督导检查工作组,下沉各地分片对口督导汛期地灾防御工作。在充分发挥省技术指导组专业优势,积极协调开展联合巡查督导的同时,建立常态化地质灾害防治专家驻守工作制度,在市级层面,组织第三地质大队、九三二队的专业技术力量成立6个应急支援小组,随时处理全市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在县级层面,确保各县(市、区)至少有一家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驻守,由2-3名相对固定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组成应急支援小组,负责本区域地质灾害防御技术指导和应急处置,确保关键时候技术支撑单位人员“拉得出、用得上”。
省、市专家组成员凭借过硬专业素质,在此轮强降雨期间身先士卒,对韶关地质灾害应急巡查排查、群测群防、应急撤离、险情处置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专业支撑保障,仅6月18日至今,第三地质大队、九三二队、省有色矿山地防中心等地勘单位按照省、市部署要求共派出15个组,合计45名专业技术人员,派出应急车辆15台,全程参与韶关市地质灾害防御技术指导,共参与全市地质灾害防御视频会商会8次,下沉参加县级地灾应急会商和分析研判会议70余次,参与指导开展隐患点检查排查340余次,实地检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80余处,指导处置新增风险点险情31起,指导和参加当地政府组织撤离群众478余人,极大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韶关市各级政府的高度赞扬。
市自然资源局督导组和省、市专家组成员在调度会现场
市自然资源局督导组和省、市专家组成员在地灾点现场
6月20日下午,省指导组和市自然资源局到浈江区前进路一横巷后山开展应急调查,发现此地已发生多处滑坡,形成滑坡群,滑坡的岩土体沿山沟不断汇集,部分淤塞,形成小型堰塞湖。因此处汇水面积较大,多条山谷为泥石流的流通提供通道,随着持续强降雨,发生泥石流的风险极大,随时威胁坡脚居民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自然资源局和省专家组遂会同属地部门果断紧急撤离了坡脚受影响的14户群众,共计38人。
浈江区前进路一横巷后山泥石流现场情况
20日晚11时,驻点巡查人员发现山脚发出轰鸣声(发生泥石流迹象),浈江区紧急联系省厅指导组支援。“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专家组的省地质三队陈强副队长在暴雨中几经周折赶赴现场,专家组刘春艳同志在途中汽车进水熄火的情况下弃车徒步行进,后在同事帮助下赶到应急抢险现场。因正常出入浈江区前进路一横巷后山的通道已经被洪流挡住,夜晚情况不明,在消防救援人员不能做出判断之际,陈强带领几名消防人员迂回进入居民点查看情况,指导开展应急救援。经反复调查研判,有人员区域地势较高,能避开泥石流流通区,如果强行救援存在更大安全风险,陈强果断提出“暂不实施人员撤离,改为派值班人员驻守留意现场情况”的方案。21日凌晨2点,市自然资源局和专家组成员到浈江区自然资源局查阅各方资料信息,经充分讨论研究,进一步肯定了现场研判结论,既及时转移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安全,也科学确保了救援人员的安全。
浈江区前进路一横巷后山泥石流现场情况
降雨结束后五天是地灾滞后性集中显现期,汛情就是命令,防灾就是责任,抢险就是战斗,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将会同省、市专家组携手同心,共克时艰,连续作战,充分发挥专业技术支撑优势,坚决打赢防汛抗灾这场硬仗。(通讯员:王驹、朱思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