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部门频道栏目 > 韶关市自然资源局 > 工作动态

科学规划,绿色优先,助推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韶关市自然资源局“一把手访谈”系列报道访谈内容

时间:2021-01-06 16:58:03 来源:本网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1.jpg

韶关夜景


  引言:韶关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许险峰近日在接受省自然资源宣教中心采访时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入历史交汇点的关键时期召开,是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大跨越,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冲锋号。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震撼人心,催人奋进,是我们自然资源工作发展的指路明灯,更是自然资源工作腾飞的磅礴力量。为此,韶关市自然资源系统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担当“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神圣使命,科学规划,绿色优先,助推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争当广东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示范省建设的排头兵!


  问题一:韶关处于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中的北部生态发展区。作为当地自然资源部门,将怎样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系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抓好北部生态发展区建设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答:韶关地处南岭山脉南部,北接湘赣,南联大湾区,区位优势显著,交通网络发达,素有广东的北大门之称,是广州都市圈城市。韶关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4.19%、有林地面积127.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9261万平方米,均居全省前列;河流共1500多条,地跨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是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地;矿产资源富饶,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中国锌都”,绿色矿业建设基础扎实。韶关坚持走绿色和谐的发展道路,且成效显著。但是,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韶关也正面临着转型升级阵痛期、部分资源枯竭痛苦期、环境欠债偿还期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再次强调,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系列高瞻远瞩的部署、铿锵有力的举措,为我市自然资源工作作出了科学指引,为我们突破“三期”、解决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坚定了我们全力推进自然资源事业再上新台阶、助推全市乃至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开创新局面的信心决心。接下来,我们将以实际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围绕“双区驱动”“双核联动”战略部署,立足“善美韶关”城市品牌内涵,尽心履行“两统一”职责,践行新发展理念,以“科学规划,绿色优先”的自然资源工作深度激发韶关的绿色潜能,充分发扬韶关的生态优势,深度激发“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动力,实现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协调发展,为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献力。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稳步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在“多规合一”的基础上,加快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在空间上落实“深韶对接”等重大发展平台,以及互联互通“双区”“双核”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平台的发展布局。不断提高规划管理水平,深入贯彻“东进、南拓、西融、北优”城市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城市提升,加快推进贯通联网“10+1”工程实施,全力做好丹霞机场、南岭国家公园等重大项目的规划服务和要素保障工作。


  二是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严格按照中心城区“三江六岸”和“三山”开发界限,以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立足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构建连续完整、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生态网络体系,建立全市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项目审批体系;积极争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目前我市乳源县桂头镇、仁化县董塘镇、浈江区犁市镇、南雄市古市镇4个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已上报自然资源部审批。


  三是提升自然资源信息化水平。以“三调”数据、基础测绘、调查监测、确权登记为基础,强化技术、制度体系研究,加快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的信息系统建设,同时,整合原有的数据平台,构建包含矿产管理、地质灾害监控、生态修复试点、违法图斑查处等自然资源管理业务于一体的信息管理平台,持续完善自然资源一体化数据建设,尽快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审批许可、用途管制、调查监测评价等全要素自然资源“一张图”管理,不断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更好地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全面提升自然资源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优化项目选址,合理确定项目用地规模,引导项目少占或者尽量不占用耕地。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持续完成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任务目标。全力推进垦造水田、拆旧复垦、补充耕地整改项目建设,抢抓机遇、紧扣节点、强化措施,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大力挖掘水田和耕地后备资源,全力保障全市重大项目用地报批水田和耕地指标需求,解决项目落地最大难题,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2.jpg

犁市耕地种植情况

  问题二:韶关正处于从老工业城市向绿色生态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自然资源部门,如何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响应“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号召,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典型?


  答:绿色是韶关的底色,生态是韶关的名片。韶关的绿色发展道路是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决定的,更是响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保护好韶关的生态环境、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既是韶关服务全省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也是韶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


3.jpg

大宝山选矿厂

  一是以产城融合为目标,探索推进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坚定不移发展绿色工业、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是我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我市正以韶钢、韶冶为工作重点,探索实施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的新路径。通过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动机制、传统产业存量工业用地整理盘活、加强规划与产业协同,已取得了显著的集约、高效用地成果。目前,韶钢的亩产效益明显提升,吨钢用地面积从优化前的1.0平方米/吨降低至0.5平方米/吨,韶钢也逐步走向“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钢铁小镇,在“寻找最美绿色钢城”中获评“2020绿色发展优秀企业”。韶冶现址也正在积极申请纳入工业园区,打造有色金属功能材料绿色制造基地。


4.jpg

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恢复一期工程施工4个月前后效果对比

  二是以绿色项目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生态区域保护修复。绿色生态是韶关实现与“双区”错位发展的动力源泉。韶关肩负着广东南岭国家公园、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等重大项目,经试点实施,我市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环境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国前列,今年5月获得国务院通报表彰和国务院2019年度督查激励。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支持广东南岭国家公园建设,建立以南岭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障环南岭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大南岭生态旅游项目,实现保护、管理、开发的统筹有序;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推进耕地安全利用、水土保持、造林更新、河湖治理等项目实施,严格项目管理,确保项目施工质量和生态保护修复成效;及时总结提炼经验做法,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生态保护修复“韶关模式”。


5.jpg

凡口国家矿山公园

  三是以绿色矿山为基础,全力打造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目前,我市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已有28家矿山被省自然资源厅评为省级绿色矿山,其中9家矿山被自然资源部录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共获得奖励资金1026万。根据自然资源部2020年12月11日发布的《关于公布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名单的公告》,韶关市顺利获评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是广东省唯一入选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名单的地区。为此,我们将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大力提升矿政管理创新和改革力度,全面推进矿山转型升级和绿色矿业发展,统筹推进露天矿综合整治、矿山石场治理复绿等工作,完善矿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努力将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矿山大市迈向矿业经济大市、强市的飞跃,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全力打造绿色矿业发展的韶关样板。


  四是以为民服务为根本,多措并举保障民生发展。我们将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大省十件民生实事工作推进力度;探索实施“容积率换空间”制度,积极解决留用地返还遗留问题,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有序推进不动产登记“双提升”,统筹市县联动全面落实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加快“房地一体”登记改革;坚持以“139行动”“439”为抓手整治提升乡镇(镇街)品位;持续推动南粤古驿道兴村,推进文化旅游,重点对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梅关-乌迳古驿道及西京古道开展自然资源修复与优化、建筑物周边环境整治、设施配套建设、古驿道本体修复、连接线建设、古驿道维护管养等规划建设,带动周边村镇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目前已组织全市共完成古驿道修复修建线路约150公里。


  问题三:省自然资源厅陈光荣厅长提出,要全面建设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示范省,韶关将怎样加强自然资源高效利用,在绿色发展中抢占先机?


  答:一是精准配置自然资源要素。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采取“争指标、挣指标、腾指标、抢指标”的方式,不断提升管地用地能力,保障全市各类项目新增用地需求,重点做好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用地保障;继续保持项目预审和用地报批高效率,做好用地报批省委托下放承接工作,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出台用地报批、“三旧”改造、征收审批配套政策,规范下放后审批工作流程,实施重点项目管理台帐和月度通报制度,倒逼各地提高报批成功率,确保自然资源要素的精准配置。


  二是挖潜存量要素拓展发展空间。结合“增存挂钩”政策,大力推进消化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土地处置、低效用地专项清理,注重建立健全长效体制机制,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最大限度发挥存量用地的效益;重点活化产业园区用地,提高园区土地开发强度,积极探索园区工业项目低效用地提效、退出机制,利用腾出的土地空间开展“工改工”、企业转型升级、城市改造更新,让土地“活”起来,让产业“火”起来,推动“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探索实施点状供地,助力我市旅游产业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三是持续加强执法监察力度。坚持抓早抓细抓实开展卫片执法工作,确保实现立案率和结案率“双提升”、违法用地总量和瞒报率“双下降”;推进违法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专项整治工作,切实做到“责停要坚决、查处必到位、整改够标准”;完成违建别墅和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工作任务,坚持摸清底数、加快整治、严加监管、紧跟后续,实现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面积逐年下降;规范自然资源市场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开采、占用自然资源的违法行为,加大土地供后监管力度,为绿色生态发展保驾护航。


6.jpg

丹霞山

  四是实施“点上开发”与“面上保护”的深度融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是粤北生态保护功能区建设的重要途径。为此,韶关将按照自身特点和功能定位,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维护区域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大力释放生态效应。在此基础上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合理规划布局,精准落点,抓好新型工业园区、特色农业园、旅游休闲基地等区域的合理有序开发,让生产力布局更科学,把生态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使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将韶关打造成“绿色城市、绿色工业、绿色生态”的典型城市。


  问题四:为顺利对接融入“双区”建设,请问韶关自然资源局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方面有哪些思路和举措?


  答:韶关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地处“双区”辐射湘赣地区发展的枢纽位置,是最靠近大湾区的城市之一,位于广州1小时生活圈范围。目前,韶关已形成以“三铁七高一航”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网,便利的交通更让韶关蓄满指向大湾区的向心力和实现发展升级的源动力。为此,我们将围绕全市“四通三抓”的战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坚决保障“硬联通”。全力支持我市在“三铁七高一航”主骨架上织就更大、更密的“水陆空”综合交通网,为公路路网、轨道交通、港口航空等重大项目建设做好全方位自然资源要素服务保障,为更大程度接受“双区”的辐射带动和溢出效应创造条件;二是精准落实“抓住胃”。努力落实点状供地和农业用地及配套设施用地办法,精准对接绿色工业、精致农业发展用地需求,坚定不移提升园区土地利用效益,推动现代产业园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严守耕地红线,以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利用好耕地资源,同时厉行土地整治与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助力韶关做好“双区”的“米袋子”“菜篮子”“肉案子”“果盘子”“茶罐子”“花瓶子”;三是别样风景“抓住眼”。积极挖掘韶关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鼓励露天开采的矿区向矿山公园、休闲度假区、户外运动基地方向发展,形成集产业发展、观光旅游、娱乐休闲、康体运动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模式;以广东南岭国家公园为核心,以古驿道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为纽带,将生态文明与历史文化、红色教育有机结合,造就特色景点,打造“双区”的“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四是感恩奋进“抓住心”。韶关与大湾区、广府人根脉相通、情感相连。韶关的发展要凭借“双区”的辐射带动,“双区”的腾飞离不开韶关的支持推动,我们一定要带着感情和期待广泛支持“双区”建设,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感恩奋进、锐意进取,加快“双区”与韶关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前进步伐!


  通讯员:王浏维,刘林楚,周亮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