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治国理政的根本逻辑、显著特点和现实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专题,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的思想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许多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背后都同管理体制机制相关,需要在机构设置、职能转变、编制调整等方面下功夫”。近年来,全市机构编制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上了新台阶。
一、加强以人民为中心的机构职能体系建设。按照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机构职能体系。一是加强政府职能体系建设。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强和完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的政府职能,着力在教育文化、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医疗保障、劳动就业、退役军人服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调整优化政府的机构职能,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二是加强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建设。事业单位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我市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就业、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建设,通过理顺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促进公益事业平衡充分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三是加强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建设。聚焦人民群众高度关注、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在市场监管、生态环保、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推行综合执法,通过减少执法层次、优化执法队伍,进一步提高了执法效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得到有效保障。
二、重点保障民生领域和基层一线的机构编制需求。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政治资源、执政资源。我市在严控总量的前提下,创新编制管理方式,挖掘潜力,盘活存量,把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用于重点保障民生领域和基层工作的编制需求。一是保障教育事业编制需求。围绕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县管校聘”编制管理新模式,推动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积极探索教育编制资源全市统筹,建立编制统筹使用和动态调整机制,引导编制资源向中心城区和县域中心聚集,促进区域间和层级间的合理均衡分配,着力解决教师编制不均衡、结构性缺编等突出问题。二是保障医疗卫生事业编制需求。围绕“1331”市级医院集群发展战略,在市直医疗系统建立“编制部门管理总量、卫健部门负责统筹、医疗单位自主使用”新机制,推动编制由碎片化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增强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严格按照编制标准核定县域内各乡镇卫生院事业编制,保障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编制需求。结合疫情防控的工作需要,着力补足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的短板,在全市110个基层医疗单位设立公共卫生机构,强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三是保障基层工作的编制需求。将县级部门派驻在乡镇街道的机构纳入乡镇街道属地管理,加大向镇街下沉编制的力度,今年以来共向镇街下沉编制1300多名,以编制资源的下沉引导各类资源向基层倾斜,推动机构编制资源、人员力量向基层下沉,推动基层治理基础更加扎实。
三、以体制机制的改革推动为民服务效能的提升。聚焦人民群众反映的办事慢、办事繁、办事难问题,完善为民服务的体制机制。一是提升政府机构为民服务的办事效率。在本轮机构改革中,精干设置市县政府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科学配置权力,减少机构数量,简化中间层次,形成自上而下的高效率组织体系。科学界定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减少职责分散交叉,使部门职能分工合理、责任明确、运转协调,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大幅提升。二是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通过整合相关机构的政务服务管理和政务数据资源管理利用职责,在市、县组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结合“数字政府”建设,简化政府服务手续,进一步提升了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乡镇街道处在基层一线,直接面对群众,是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我市在镇街体制改革工作中,充分发挥基层机构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优势和作用,推动镇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在全市105个镇街全部设立了党群服务中心,使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加强治理、凝聚力量、为民服务的功能得到加强。撤消镇街的“七站八所”,设立镇街公共服务中心,将分散在“七站八所”的为民服务职责整合到公共服务中心,实现群众“进一个门,办所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