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博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部门频道栏目 > 中共韶关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 > 地方志工作

南雄:推动新时代红色文化不断发展

时间:2018-08-09 16:09:51 来源:韶关日报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南雄,历史厚重,红色文化在这块2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南雄是原中央苏区县,不仅是广东省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建立的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南雄大地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也是英雄辈出的土地,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和优良的革命传统。近年来,南雄市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对红色革命遗(旧)址的挖掘、抢救、修复和保护工作,大力挖掘当地红色历史,积极传承红色基因。

彰显红色文化自信  让红色故事“现”出来

南雄作为广东省著名革命老区,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红土地”。1925年,南雄成立乡农民协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南雄特别支部;1927年,成立中共南雄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开展革命斗争;19282月,全县农民武装暴动,在上朔村建立南雄县苏维埃政府。从1925年开展工农运动到1949年南雄解放,南雄人民革命斗争24年星火相传、红旗不倒。

201056日,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定,南雄县(今南雄市)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属于中央苏区范围,正式确认南雄为中央苏区县,也是目前韶关唯一的中央苏区县。光荣的革命历史孕育了南雄灿烂的红色文化,也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址。

目前,南雄全市共有红色革命遗址47处,其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遗址有22处,抗日战争时期革命遗址有12处,解放战争时期革命遗址有4处,还有3处革命纪念碑(园)。在这47处红色革命遗址中,已有16处申报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日前,记者来到南雄市史志办,长期研究红色革命历史的该市史志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南雄革命斗争持续时间长、跨度大,相关革命遗(旧)址遍布城乡,挖掘红色革命遗址主要有两个做法:一是走访调查。近年来,由南雄市史志办牵头,组织各镇(街道)和该市老促会、旅游局、民政局等有关单位,走访全市18个镇(街)和2000多个村小组,对红色革命遗址进行摸底普查。二是老百姓提供线索。他说,前不久,革命老区镇湖口镇老革命张功尚的后代到市史志办,反映家里保存了其父亲和姑姑的遗物遗书,还有一封战斗捷报,该市史志办有关领导立刻前往查看。“像这些我们之前没有掌握的信息,通过现场调查确认后,再经过整理,最终将他们的革命事迹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给群众,让群众知晓。”该市史志办有关领导说。

“一有人报料,我们就立刻动身前往调查,前段时间报道的疑似陈毅‘藏身洞’,是当地村民在干农活时发现的,得到信息后,我们马上与相关部门前去现场查看,那地点非常隐蔽,山上的茅草比人还高。”该市史志办有关领导还告诉记者:“其中也有些经过查看发现并不是革命文物的情况。”他又说:“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长年走访调查的经验积累,我们走进村庄,一看那些老房子墙上的‘红色标语’,就能判断它出自哪个年代。”

传承红色文化精神  让红色故事“留”下来

“对比韶关其他县(市)区的红色革命历史,南雄人民开展革命斗争有五个鲜明特点:时间早、规模大、时间长、伟人多、烈士多。”该市史志办有关领导继续向记者介绍。

近年来,南雄市积极组织各镇(街道)和有关单位,对该市红色革命遗(旧)址进行摸底普查,不断完善辖区内红色革命遗(旧)址的挖掘、普查、登记和造册工作;全面收集南雄境内的红色故事、红色印记、红色记忆,整理、编辑出版了《南雄人民革命史》《珠玑文化丛书》之《红色文化》和《南雄市革命历史遗址专集》等书籍文献,全方位反映南雄革命斗争历史的峥嵘岁月。

“我们已经编有《南雄人民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南雄历史二卷》,三卷正在编。”该领导说:“在编的还有《广东苏区历史南雄卷》以及《南雄市革命老区发展史》。”谈话间,他拿来一本革命后代编著的《我的爸爸是红军》,书的扉页上有12个红二代的签名,其中便有南雄革命先辈彭显伦(南雄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南雄县委委员)的后代彭汇生撰写的《爸爸参加红军的前前后后》。李君祥非常爱惜这本书,“这是红二代们用父辈的事迹和故事启迪教育后人。”

“我们将这些历史故事汇编成书,就是为了让后代们知道当年的南雄发生了什么,涌现出了多少革命烈士。”该市史志办工作人员说:“我们一直在努力,从多方面入手,包括收集回忆录、口述历史,还要争分夺秒去拜访还健在的老革命老同志,寻找他们的历史足迹。今年以来,我们已经对接了20多个开国将帅的红二代,还要找到更多革命先辈的后代,为下一步讲好南雄红色故事做好准备,也将邀请革命先辈的后代关注南雄发展,丰富南雄的红色文化。”

据悉,在革命战争年代,南雄人民为开展革命斗争牺牲的,有名有姓、有据可查的革命烈士就有730名,难以考证的革命烈士和为革命牺牲的革命群众则更多。

依托红色文化名片  让红色遗址“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据了解,一直以来,南雄市委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南雄市史志办也一直在探索让红色文化鲜活起来的方式。

“在清明、国庆、抗战胜利纪念日、中国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通过南雄境内的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个载体,组织党政机关干部职工、中小学师生等开展主题鲜明、生动直观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在清明节前往烈士陵园开展祭奠活动,传承革命传统、坚定理念信念,在缅怀先烈、饮水思源的情怀中,继承先烈遗志,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朴素情感,树立永远跟党走的忠诚信念。此外,我们还通过开展歌咏比赛、文明讲堂、政务导游等活动,讲好南雄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该市史志办有关领导说。

近年来,南雄市依托“原中央苏区县”这一红色名片,围绕红色的热土、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大力实施“旅游旺市”战略,精心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2017年以来,该市已举办了两届“重走长征路”活动,参加活动的党员干部职工和游客群众达5万多人。通过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进一步弘扬红军精神、长征精神和苏区精神,树立南雄红色旅游品牌形象,助推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提升红色文化自觉  让红色遗址“保”下来

革命遗(旧)址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带着战火硝烟的传奇,无声地诠释过往故事,彰显着红色文化。

为更好地保护利用红色文化遗(旧)址,目前,南雄市成立了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南雄市委宣传部牵头,联合该市老促会、史志办、文广新局等相关单位,汇合多方力量,层层落实责任,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红色革命遗(旧)址进行科学谋划和分级保护。

目前,南雄全市共有红色村庄170余个。为使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与红色遗址保护的风格和外部环境相匹配,不出现“两张皮”、风貌不相衬等情况,该市将新农村示范建设和红色村庄建设相结合,把红色革命遗(旧)址的修缮保护融入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使周边环境服务于红色文化。同时,通过悬挂铭牌的方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红色遗(旧)址保护意识,确保有革命历史纪念意义的遗址不因人为因素而损毁破坏。此外,还以历史资料和佐证材料为依据,根据革命遗(旧)址在不同战争时期的作用,合理制定修复计划,抢救性修复了一批破损严重、革命历史意义重大的遗址。该市现已修建南雄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油山革命纪念碑和水口战役纪念公园,修复了“大岭下会议”旧址和帽子峰镇乾村五岭地委旧址等,通过修建、修复革命遗(旧)址,让红色文化在南雄这块红土地上世代相传。

正午时分,记者特意来到了钟蛟蟠故居实地走访。钟蛟蟠是南雄珠玑灵潭村人,优秀的八路军干部,革命烈士。其故居坐落于珠玑镇灵潭村,该村是革命老区村,同时也是省定重点贫困村和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主体村。

在灵潭村,记者看到,村里小洋楼错落有致,新修的道路、凉亭、小桥、路灯使整个村子焕然一新,充满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座外墙涂着红军战士形象的大祠堂里,门口悬挂着“南雄市不可移动文物”的铭牌,跨过玄关走进祠堂,左侧一间小小的房间便是钟蛟蟠故居了。房间内陈列着当时的办公桌椅,煤油灯还有斗笠、蓑衣这些日常用品,记者仿佛看到了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身影。祠堂内还有少许村民居住。村民钟大姐说:“这里每天都有人来,有来旅游的,也有一些是单位组织来学习的。”当记者问她是否了解钟蛟蟠的革命事迹,她笑着说:“那肯定知道呀,我们这里大人小孩都知道,都会讲。”

推动红色文化发展  传承工作任重道远

当前,南雄市推动红色文化发展工作面临的机遇多,挑战也多,坚守很重要,融合也很必要。一方面,要搭上经济发展的快车,以经济发展推动遗址保护,让经济发展的阳光照耀到革命遗(旧)址保护工作领域。另一方面,要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或者文化既搭台又唱戏,以革命遗(旧)址保护助力经济发展。“突出红色,坚守红色”是南雄市推动红色文化发展工作的本质和主旋律。尽管红色文化传承工作任重道远,但该市将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为目标,继续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推动红色文化不断发展,切实增强红色革命遗(旧)址与其他部门和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在加强保护中实现共赢发展!(转载韶关日报 吴嘉宁 陈桂珍 杨婉彤 曾诚 张卿雄)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