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博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部门频道栏目 > 韶关市统计局 > 统计数据

韶关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03-03-20 16:03:59 来源:本站编辑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韶关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韶关市统计局 

2003318

2002年,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增加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和改善人民生活这一总目标,以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和民营经济三个战略重点统揽全市经济工作,实现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发展后劲增强,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 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据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3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6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05.7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80.7亿元,增长11.0%。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22.244.533.3优化为去年的21.044.834.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9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水平继续回落。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下降2.0%,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8%;消费品价格下降2.4%,食品类下降2.6%

劳动就业观念转变。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43.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7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70.53万人,减少 0.14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3.75万人,减少0.56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9.12万人,增加1.48万人。年末全市在岗职工27.54 万人,减少2.69万人;城镇集体单位职工3.28万人,减少0.46万人;其他经济类型单位职工6.35万人,增加0.73万人。据工商部门统计,年末全市城镇私营单位和个体从业人员8.65万人。下岗职工实际分流安置率96.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投入规模偏小,制约经济的较快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含量低,农民增收难度大,县城经济总量小,增长速度偏慢,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二、农 业

农业保持平稳发展,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全年农业总产值77.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7%。其中种植业增长5.1%,林业下降13.7%,畜牧业增长7.0%,渔业增长1.0%。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得到调整,全年调减粮食种植面积9.5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山地综合开发加快,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年末全市有林地面积1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0.9 %,比上年扩大0.1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量6285万立方米,增长2.9 %。畜牧业较快增长,优质品种比重提高。农村电网改造加快,蓄水池和农村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2     比上年增长(%

粮食(万吨)       90.82         -6.7

其中:稻谷         78.12         -7.5

其中:优质稻       41.60          3.0

蔬菜(万吨)      185.48          2.0

甘蔗(万吨)       26.78         11.9

花生(万吨)       11.25         -0.1

烟叶(万吨)        3.10         -4.3

水果(万吨)       16.00         11.5

茶叶(吨)          2005         -7.7

蚕茧(吨)          5343         61.7

肉类(万吨)       15.29          3.1

其中:猪肉         12.63          5.2

水产品(万吨)      7.78         -2.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3.2亿元,增长7.0%;完成工业增加值85.8亿元,增长1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8亿元,增长12.0%。其中:轻工业增加值17.3亿元,增长26.4%;重工业增加值49.5亿元,增长5.1%。国有工业增加值 33.6亿元,增长12.4%;集体工业增加值1.2亿元,增长15.9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8.3亿元,下降12.5 %;股份合作制工业增加值1.3亿元,增长9.9%;股份制工业增加值20.0亿元,增长20.1%。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9.3%

产品产销衔接较好,工业产品结构得到调整,优势产品较快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2002     比上年增长(%

纱(吨)                   32334           8.8

布(万米)                  3142          13.8

糖(吨)                   18077         203.5

卷烟(万箱)               28.01          -1.4

其中:一、二类烟            3.65          87.2

啤酒(万吨)                8.05           9.7

合成洗涤剂(吨)           24037           4.9

原煤(万吨)               81.74          14.7

发电量(亿千瓦时)         75.21          13.1

其中:水电                 18.39          -0.1

火电                       56.82          18.1

十种有色金属(万吨)       25.18           2.2

成品钢材(万吨)          211.67          14.0

水泥(万吨)                 255         -11.7

人造板(万立方米)          2.19         -11.5

化肥(折纯100%)(万吨)    1.23         -21.4

小型拖拉机(台)            9974          15.0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3.5%,同比提高12.1个百分点。利税总额31.2亿元,增长19.2%,盈利企业盈利额14.9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3.4亿元,盈亏相抵,实现利润11.5亿元,增长28.0%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9.9亿元,增长10%。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3479万元,施工工程1242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796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64.1%。施工面积280.3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36.05万平方米,其中优良工程面积67.96万平方米,占竣工面积的50.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8亿元,增长7.2%。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33.7亿元,增长4.6%;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6.4亿元,增长3.8%;其他投资完成17.08 亿元,增长58.2%;房地产投资完成5.5亿元,下降27.3%。年内新开工项目448个,增长22.7 %;年内竣工项目341 个,增长 52.2%

投资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倾斜,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69 亿元,同比增长57.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 35.52亿元,增长34.7 %;第三产业投资完成35.87 亿元,下降 10.3%。电力、交通运输邮电业完成投资32.46亿元,增长5.4%

全市在建重点项目14个,杨溪水一级电站、坪B电厂二期、百旺大桥、市区防洪堤工程等项目大部分工作量都已完成,韶塘路一级公路已通车,京珠高速公路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这些项目对带动全市投资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市政建设投入增加。继创优成功后,我市围绕创建省文明城市继续做好韶关市区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全年投入市政建设资金3.5亿元,其中韶关市区1.6亿元。

全市新增主要的生产和服务能力:水力发电4.95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103公里,水泥30万吨,改建公路275公里(其中二级公路86.5公里),城市防洪堤19.8公里,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2.25万吨/日,中等学校学生席位13140个,小学学生席位19881个。

 五、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继续提高。全市建立了环保监测站9个,各类环境监测专职人员88人。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95个,用于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3.04亿元。总量控制的十二种污染物排放量均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分别达到100%67.8%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市自然保护区14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8521公顷。韶关市区城市公共绿地面积625.70公顷,增加2.8公顷,人均占有绿地面积13.94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5%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公路网络质量提高。国道省道建设投资3亿元,完成路基工程85公里,路面工程55公里;县乡公路建设投资1亿元,完成道路硬底化改造300公里。市到县已全部通二级以上公路,市到县“2小时生活圈基本实现。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北段已完成投资总量的97.7%。年末全市通车公路里程8987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公路3474公里,增加203.5公里。公路密度为52.3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21.56亿吨公里,客运周转量15.41亿人公里,分别增长4.2%6.1%;铁路货运周转量31.27亿吨公里,客运周转量22.07亿人公里,分别下降26.8%8.8%

邮电通信业稳定增长。全年邮电通信业务总收入10.75亿元,增长7.2%。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77.29万门,增长9.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8.67万户,增长12%。其中:市话38.36万户,增长10.2%;农话20.31万户,增长15.4%。移动电话用户26.7万户,增长35.2%。互联网用户10.9万户,增长1倍。每百人拥有电话从2001年的23部增加到27部。

七、贸易、外经和旅游

市场销售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5亿元,增长9.2%。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6.6亿元,增长9.4%;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5.9亿元,增长8.6%

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65亿美元,增长36.8%。海关统计外贸出口总值1.44亿美元,增长2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20.2亿元,增长21.5%。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接待旅游人数4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1亿元,分别增长28.6%33.1%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存贷款业务平稳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20.6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1.78亿元,增长15.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6.78亿元,增长6.8%。在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32.25亿元;农业贷款11.85亿元。在中长期贷款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13.20亿元,增长43.5%。银行货币净投放11.34亿元,下降15.1%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77亿元,比上年增长 30.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6 亿元,与上年持平;寿险保费收入4.21亿元,增长46.7%。全年支付各类赔款12202 万元,增长32.7 %。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9519万元,增长28.6%;人寿险给付赔款2683万元,增长49.6 %。全市参加各类保险人数58.6 万人,参加财产保险 13.29万宗。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研开发取得新成绩。年末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自然和社会科学技术人员54513人。省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家,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7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9家。全年取得科技成果61项,其中有48个项目获市科技进步奖,4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全年实施火炬计划”5 项,星火计划”8 项。申请专利 114项,专利授权42项。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市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99.8%,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105.7%,小学毕业升学率97.8%, 初中毕业升学率74.2%。全市中小学校全部实行了一费制,全年减少学生家长负担4500万元。继续落实免收家庭困难子女书杂费工作,全年共免收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书杂费2782.06万元,受益学生7.44万人。学前教育有新发展,3—6岁儿童入园(班)率54%。高等教育产业化快速发展,全日制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4906人,增长19.8%。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7580人,成人中等教育在校学生3263人,全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41929人,82782科次。

全市各类教育发展情况如下:

                           学校数(所)    新招生人数(人)   在校学生数(人)     比上年增长(%

高等教育                         2           6147                 14906                  19.8

中专学校                         6           1224                  4567                 -23.8

市属技工学校                     7           5387                 12186                   7.4

职业中学                        11           6053                 14004                  12.8

普通中学                       213          72501                200785                   4.8

其中:初中                     153          58069                164138                   2.3

小学                          1107          50859                327208                   2.7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有新的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团体9个,文化站129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11个。全市拥有卫星地面接收站点669个,全市微波线路总长532.7公里,广播电视微波站29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5.4%。全年发行本市报纸11.8万份,杂志7万份。

医疗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有医疗机构63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7个,床位8942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1376人,其中执业医师4455人,注册护士4194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不断巩固和发展。乡镇卫生院121个,床位1159张,卫生技术人员2576人,乡村医疗点1130个。农村清洁卫生水普及率96%,其中自来水普及率65%;农村居民卫生户厕普及率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73% 38.7 %。全市碘盐覆盖率100%,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85.5%。全年无偿献血1.47万人次。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体育产业逐步发展。我市体育健儿在第十一届全省运动会获得金牌28枚,银牌21.5枚,铜牌22.5枚。在省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夺得414铜团体总分第三的好成绩。全市有1064所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施行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率、达标率、优秀率分别为100%98.1%25.1%。成功举办了2002年全国老年人太极拳比赛、省第五届老年运动会太极拳比赛、2002年亚太汽车拉力锦标赛。体育彩票总销售额6000万元,公益金收入700多万元。

十一、 人口、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户籍总人口313.74万人,增加1.11万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11.53万人,占35.5%;农业人口202.21万人,占64.5%。据计划生育部门统计:全年出生人口38396人,出生率为12.26‰;死亡人口15659人,死亡率5.00‰;全年净增人口22737人,自然增长率为7.26‰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提高。据市区100户居民家庭抽样调查,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91元,按可比口径计增长10.5%,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9.7%,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据农业部门统计,因自然灾害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782元,下降2.1%,扣除价格因素,基本持平。

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4.12亿元,增长7.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147元,增长17.4%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14.38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168.51万平方米。个人购买商品房48.17万平方米。

养老、失业保险制度运行水平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深化,覆盖面明显扩大。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1.96万人,其中城镇个体从业人员参保人数4.94万人,增长2.9%。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3.22万人,增长40.5%。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2.31万人,工伤保险18.8万人,生育保险10.79万人。全市6.34万离退休人员享受社会养老待遇,比上年增长7.6%。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按时足额发放。社会保险基金全年征缴56153万元,增长31%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782张,收养564人,全市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0个。城乡居

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日趋完善,低保面扩大,做到应保尽保。全年投入保障基金1800万元,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3.65万人,增长38.3%。全市122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5582万元,筹集社会福利基金1565万元。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含义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其他所有制工业。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