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韶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规划建设万里碧道,带动全市治水理念升级,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市共建成碧道232公里,环丹霞山碧道、武江坪石碧道、西坑水碧道等碧道已经成为市民休闲游乐的好去处,碧道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不断显现,这项生态工程、惠民工程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
注重规划引领,科学谋划布局。韶关市委市政府树立长期思维、坚持长远规划谋篇布局,组织水利、生态、住建等部门和技术编制团队,集思广益、深入论证,编制了《韶关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20-2035年)》,规划建设碧道933.2公里。韶关市有着2100多年历史,作为粤北地区重要的山区城市,河流众多、水系发达,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底蕴。碧道规划以北江流域为主线,结合市内各条水系沿线的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城乡建设、经济发展等特点,形成武江特色山水人文长廊、丹霞魅力画廊、浈江历史文化长廊、清化河客家文化长廊,粤北新城风光带、饮水思源长廊、小城田园风光带、新丰江生态休闲长廊等八段不同功能主题的碧道建设布局。至2035年,韶关将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碧道网络,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愿景。
注重高质建设,打造精品工程。该市严把前期、施工、验收等环节,全力推进碧道建设项目高效、高质量实施。抓实前期工作,安排财政资金,统筹涉农资金,确保项目资金落实到位;依法依规简化项目审核、财审和招投标程序,采取简化立项程序的方式,直接编制项目初步设计报批。抓严施工管理,选好用好施工队伍,明确时间表和任务图,制定标准流程和工作规范,实行全过程监管,推进精品建设和精品管理,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严控工程验收,实行分段验收,已完工段须经过水利部门和业主单位、监理单位共同验收后才可开始下一段施工。建立工作例会、专项协调、督查通报、约谈问责等工作制度,形成闭环工作联动机制,市政府、水利部门、业主单位领导经常到项目现场督导,及时研究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推进项目又好又快建设。
注重系统治理,拓展综合效益。该市以建设碧道为牵引,统筹抓好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五大建设,切实维护河湖健康安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加快治理中小河流,全力保障河湖生态流量,加强河湖生态空间管控,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加快小水电清理整改和绿色转型升级,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全方位呵护河湖生态健康。持续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点河流治理、提升优良断面比例等方面持续发力,开展沿江岸线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全面提升河湖水质,2021年,韶关市13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9个在用的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河湖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在广东省前列。将碧道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有机融合,在保证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建设亲水休闲慢行系统、滨水自然公园、亲民便民设施等,全方位满足群众亲水休闲、健身娱乐需求。大力建设“文化河湖”,依托碧道展现韶关特有的南华禅宗文化、九龄诗词文化、马坝人石峡遗址文化等,充分发挥碧道沿线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优势,组织举办徒步穿越丹霞、丹霞山越野赛、环车八岭骑行等大型赛事和旅游观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来韶参赛游玩,成为展示推广韶关美丽山水的重要名片。
注重精心管护,打造优美环境。该市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群众参与”的碧道管护模式,明确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为碧道维护管理主体,将碧道列入城乡公共基础设施运行管护体系,按照属地属事负责的原则,明确碧道项目运行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落实管护经费,采取政府自管和委托第三方相结合的管理维护方式,通过河道保洁、堤岸养护、水域岸线管理、河道清淤疏浚等措施,对碧道实施有效管护,使碧道有长期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下一步,韶关市将按照规划“蓝图”,全力推动碧道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在北部生态发展区走出一条以碧道建设牵引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