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市各地植保站近期田间调查情况,结合晚稻品种布局、生育期、气候条件和历史资料等综合分析,预计晚稻中后期病虫害总体呈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具体趋势预报如下:
稻纵卷叶螟:预计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75万亩次。
稻飞虱:预计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90万亩次,第六代为褐飞虱、白背飞虱混合发生,低龄若虫盛发期为9月上旬后期至中旬,第七代以褐飞虱为主,低龄若 虫盛发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钻蛀性螟虫:预计中等,局部偏重发生,以二化螟为主,发生面积约50万亩次。
穗颈瘟:预计在历史病区、感病品种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15万亩次,山边田、偏施氮肥田可能发生较重。
纹枯病:预计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80万亩。
胡麻叶斑病:预计中等发生,发生面积约20万亩。
稻曲病:预计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25万亩。
此外,粘虫、稻杆潜蝇、田鼠及细菌性条斑病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预报主要依据
一、田间病虫发生情况
稻纵卷叶螟:第5代稻纵卷叶螟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市站近期在武江龙归、白土,翁源江尾、龙仙,南雄水口等地调查,田间卷叶明显,卷叶率一般2.1-4.3%,高的10.5%,亩蛾量一般210-380头,高的1200头;亩幼虫量一般950-1530头,高的约2300头。稻飞虱:田间稻飞虱总体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市站近期在武江龙归、白土,翁源江尾、龙仙,南雄水口等地调查,田间稻飞虱主要有白背飞虱成虫和褐飞虱若虫、成虫,百丛成若虫量一般310-440头,高的约2100-3300头。稻叶瘟:根据全市各级植保测报站的调查情况,历史病区个别田块感病品种出现叶瘟,病叶率不高,常规稻、糯稻发病概率较高;我市晚稻农户自留品种等种植面积较大,抗性普遍较差,且连续多年种植,抗性普遍下降,利于稻瘟病发生。纹枯病:根据各地情况,稻纹枯病目前总体中等发生,进入发病上升阶段。钻蛀性螟虫:目前总体中等,局部偏重发生,以二化螟为主。市站近期在武江龙归、白土等地调查,田间枯心率一般,多数田块枯心率0.5-1.8%。
二、气候条件
我市为粤北山区气候,近期受台风苏拉、海葵等影响,出现持续阴雨天气,田间低温寡照,早晚温差大,如抽穗期出现阴雨天气情况,有利穗颈瘟、胡麻叶斑病、稻曲病等病害的流行发生。
三、栽培条件
全市晚稻美香占2号、马坝银占、五优308、丰优丝苗及农户自留品种等种植面积较大,这些品种(组合)抗性普遍较差,且连续多年种植,抗病性下降。
防治意见
一是做好晚稻病虫害监测调查,及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我市晚稻大面积破口在9月中旬至下旬前期,破口期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期。随着后续阴雨天气持续,迁飞性害虫仍有大量迁入的可能,各县(市、区)植保部门要加强田间监测调查,掌握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指导防控。
二是科学指导,做好晚稻病虫害防治。各地要抓住防治适期喷药防治,根据病虫发生情况,结合当地水稻生长时期,抓准防治适期指导农户施药防治。根据当前我市晚稻生育期和病虫发生情况,建议各地指导农民抓住破口期,在破口前3天施药1次,主治穗颈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兼治胡麻叶斑病、纹枯病、稻曲病,隔7天后再施药1次,注意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防治第七代褐飞虱。
三是选用对口药剂,适时防治。稻纵卷叶螟、钻蛀性螟虫选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短稳杆菌、阿维菌素、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等;防治稻飞虱可选用三氟苯嘧啶、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呋虫胺等;防治穗颈瘟、胡麻叶斑病可选用三环唑、稻瘟灵、春雷霉素、苯甲·嘧菌酯、戊唑醇等;防治纹枯病可选用井冈·蜡芽菌、氟环唑、苯甲·丙环唑、丙环·嘧菌酯、井冈霉素等;防治稻曲病可选用戊唑醇、苯甲·丙环唑、井冈·蜡芽菌等;防治细菌性病害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中生菌素、噻菌铜、氯溴异氰尿酸等。注意药剂的交替轮换使用,推广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农药使用减量增效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