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刚过、国庆佳节又将来临,节日消费拉动了牛肉销量增长。
在各地的生鲜超市中,牛肉量价齐升,进口牛肉受到欢迎;养殖企业的活体肉牛价格逐步攀升,也达到了近5年的高位。
一直以来,国内外牛肉呈现价格倒挂,近期牛肉进口量受到影响,预计在年底前牛肉价格仍持上涨态势。
即便是2020年全球暴发新冠疫情,也并未冲淡中国人对牛肉的偏好。这一年,中国的牛肉进口量创下历史新高。
牛肉进口源于需求,当然,价格倒挂是更重要的原因,而且这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现象。以国内销量较好的牛腩肉为例,目前国产全国平均价格在每斤50元,进口的每斤35-40元。
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研究总监林国发解释称,一是国内牛养殖成本高,推高国产牛肉成本。在国际上,主要肉牛养殖国家,比如美国、巴西、阿根廷等,拥有大片牧场,加上谷物饲料生产成本低,肉牛养殖成本较国内低至少一半,较低的牛肉进口成本,最终构成国产牛肉价格高于进口牛肉。
二是国内消费偏爱吃鲜牛肉,进口牛肉主要用于餐饮业,餐饮店对成本控制较高,鲜牛肉主要用于家庭及较高端餐饮,相对可接受较高价格。这也是中国消费者更加注重健康、推动肉类消费稳定升级的结果。
林国发表示,国内肉类消费需求升级,对牛羊肉的需求逐年快速增长,而国内产量增长缓慢、养殖成本高,刺激大量进口。尤其是2019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猪肉价格飙升,肉类供应缺口大,随着近两年加强打击走私,牛肉正关进口量激增。
旺盛的需求推动着牛肉进口量增加,仅用三年时间,进口量就实现了翻番。
2018年,中国进口牛肉103.9万吨,首次超过100万吨。这一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的暴发,导致生猪产能大幅下跌。随后,作为替代产品的牛羊肉消费量大涨,进口增加。2019年,牛肉进口量达到165.9万吨,同比增长近60%;2020年,中国进口牛肉211.83万吨,同比增加27.65%。
对比这些年的进口格局,最大的变化是巴西、阿根廷牛肉进口占比迅速上升,挤占了原本属于美国、澳大利亚的市场份额。在2020年中国的牛肉进口格局中,巴西以74万吨,占34.9%;阿根廷以43.8万吨,占20.7%。“南美双雄”占进口牛肉的比例,超过55%,占据主导地位。美国以26.5万吨,占12.5%;澳大利亚以23.8万吨,占11.2%。
与此同时,南美地区由于养殖成本低,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很快就占领了这部分市场缺口。
不过,由于疫情影响了原料供应、人力成本以及通胀加持,美洲国家自身也出现了“肉荒”。今年8月31日,“南美双雄”中的阿根廷为稳定国内肉价,将牛肉出口禁令延期至10月31日。这意味着,巴西作为中国最大的牛肉进口来源国,一旦因为疯牛病而无法出口牛肉,将影响中国的牛肉进口格局。
今年以来,中国肉类消费市场呈现“猪价跌、牛肉涨”的态势。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第37周(9月10日-9月18日),牛肉76.58元/公斤,同比上涨2.6%。然而,猪肉20.08元/公斤,同比下跌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