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部门频道栏目 > 韶关市农业农村局 > 数据发布 > 市场行情

猪场转养禽最好避开高风险品种

时间:2019-12-20 15:02:49 来源:南方农村报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09_09_0029.jpg

亓文宝教授认为,养禽是“高技术、高风险”的产业。

    2019年家禽产业供求关系发生积极变化,在非洲猪瘟引发的替代效应影响下,不少养猪人转型养禽。我国家禽行业形势如何?转型养禽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猪业复产大会暨中国农牧业风云会上,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亓文宝就这些问题进行了介绍。
    养殖水平参差不齐
    散养模式弊端凸显
  今年家禽产业得到迅猛发展,行业形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据亓文宝介绍,当前我国家禽产业形势出现了四个特征。
  一是部分中小规模和散养猪场逐步转型养禽。非洲猪瘟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利好今年家禽行情,多种因素促使猪场转型家禽业。
  二是家禽养殖业的水平在不断提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为我国家禽企业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路线。污水处理技术、疫病防控技术、精细化管理、生物安全控制等帮助家禽养殖业打造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养殖体系。
  三是中国是家禽养殖大国,但并非家禽养殖强国。养禽业滥用抗生素造成的耐药性、疾病反复、恶性循环等问题,兽药的残留以及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此外,生物安全措施等方面也亟待提升。
  四是整体养殖水平良莠不齐,散养户遍地开花。我国传统的肉鸡、肉鸭、蛋鸡、肉鹅饲养模式是规模化养殖和小规模散养共存,散养的弊端凸显。散养方式饲养管理水平低,疫病防控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差。
禽肉占比增至23%
饲养方式加快转变
  我国肉类消费由单一的以猪肉消费为主,正在向禽牛羊多品种全面发展转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猪肉产量占我国肉类总产量的比例从1985年的85.0%下降至2018年62.7%;禽肉产量占比从1985年的8.3%增长至2018年23.1%。
  我国家禽养殖体量巨大,据相关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年出栏肉鸭约36.8亿只(白鸭29.5亿只,麻鸭5.3亿只,番鸭2.0亿只);肉鹅年出栏超过5亿只;淘汰蛋鸭1.38亿只,生产鸭蛋300万吨;每年提供安全优质鸡肉1500万吨、鸭肉800万吨、鹅肉150万吨。
  对于家禽行业发展,亓文宝提出了六点具体建议:
  一是加快家禽新品种的培育。需要加大研究投入,培育品质好、生长快、抗病强的新品种;
  二是加快新型饲养方式转变。未来养殖模式的方向是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智能化;
  三是绿色无(低)抗养殖;
  四是加强动物福利;
  五是农业保险。为畜牧业生产者对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险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或减小损失;
  六是创立新品牌,加强新品牌培育和推广,提高家禽相关农产品溢价能力。鼓励合作运营等方式将各种小型养殖场整合起来,更好的规范管理。
猪转禽需做好定位
警惕产能过剩风险
  猪场转型养禽面临着较多问题。亓文宝认为转型前应调整好心态,树立养殖信心。家禽养殖需要技术、资金和硬件的投入,还要承担市场风险。猪场要合理制定计划,切勿片面为追求补偿养猪的经济损失而加大养禽产能。
  转型前,养殖户要做好定位,规避风险。亓文宝表示,养禽业是“高技术、严管理、高风险”的产业,切勿盲目转型。目前的好行情会令养殖场特别是中小型的养户忽视风险,一窝蜂去养鸡,而本身技术水平不高,单纯因为行情转型。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禽类品种的行情已经在转换。
  另外,转型养殖的品种也需要慎重考量。亓文宝建议,新手选择抗病力较强、耐粗饲、技术相对低的黄羽肉鸡或肉鸭,而非技术要求高的种鸡、蛋鸡、白羽肉鸡。
  猪场转型养禽,人才和技术是关键。亓文宝认为,除了人和技术以外还有硬件改造。养禽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环境管理都与养猪不同。如果打算长期转型,最好是重建养殖场。禽病防控要秉承“防重于治、管重于防”的原则,加强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的执行。做好全进全出、健康选种、无害化处理以及环境消毒。养禽场要加强病原及抗体水平监测,合理免疫。重视禽白血病、沙门氏菌病等的净化,同时需要警惕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疾病。
  亓文宝教授认为,养禽是“高技术、高风险”的产业。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