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番 胡慧 摄影报道
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积分兑换。
近年来,南雄市以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为契机,以“三抓三促”为着力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完善乡村治理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
目前,该市湖口镇湖口村、珠玑镇灵潭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另外2个镇19个村获评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村;水口镇下湖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村,湖口镇湖口村等4个村获评省级民主法治村;江头镇、雄州街道水南村获评广东省文明镇、村。
抓党建夯实根基促治理能力提升
南雄市把加强基层政治功能作为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关键来抓,促进“头雁”治理能力提升。
首先,深化“三个下沉”机制。该市全面推动组织、力量、资源下沉,市、镇、村三级领导走访群众。截至目前,该市累计下沉走访5万次,收集事项5398条,解决镇村发展和民生事项5045条,形成督查机制,定期督导考核党建促乡村振兴业务,打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中梗阻”。
其次,落实“五强五优”行动。在推进村民小组“两个覆盖”方面,该市明确村民小组党组织6方面任务要求,让党组织工作开展有的放矢、有章可循,安排不少于1000元经费到村民小组党组织,防止出现纸面上的覆盖、数据上的覆盖。目前,该市已建设党群服务阵地572个,动员基层党员、群众,支持村民小组党组织开展活动2355场次,2585个村民小组已通过党支部的形式全面完成党组织覆盖,覆盖率达100%,“两个覆盖”将党建触角进一步向基层延伸、拓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最后,加速人才优势转化。该市派强用好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凝聚18支54人的“金融助理”“科技特派员”队伍,指导烟稻、果蔬、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强化派出单位帮扶作用;培育基层人才“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南雄工匠”共49名;近三年累计招录“三支一扶”85人、乡村振兴志愿者114人、社工约450人。此外,开展“万名乡贤帮千村”“万企兴万村”工作,建成2502人乡贤数据库,引回248名外出乡贤,投资金额达1.89亿元,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推动人才优势转化为振兴胜势。
抓“三治”结合体系促农民地位提升
南雄市把自治、德治、法治融合作为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关键来抓,促进农民主体地位提升。
以自治为主导。该市充分尊重农村的特点,着眼农村客观实际,发挥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成立党群理事会,创新村民议事方式,明确“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内容、程序以及过程管控、配套机制;完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机制,有效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党员、村民代表等的监督作用,并评选出优秀村务监督员20名,进一步激发乡村治理活力。
以德治为引导。南雄市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组织香火龙民俗巡游、茶花灯、采茶戏等非遗民俗文化活动。今年以来,该市雄州街道和珠玑、乌迳、全安等4个镇街开展“村BA”乡村振兴杯篮球赛共计141场,吸引乡贤、群众和社会各界约727人投入86万元到乡村文化中来;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36个,开展文明实践活动80余场,打造“亲情连线”爱心小屋,帮助该市9000多名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实现常态化“云团圆”。同时,致力为乡村营造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涌现出一大批好人好事。目前,该市共有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3人获得“广东好人”、14人获得“韶关好人”、10人获得韶关“道德模范”、74人获得“南雄好人”、5人获得南雄“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以法治为保障。南雄市深入完善立法、执法、司法机制,推动该市各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现已建立917人的执法队伍,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累计提供法律服务1456件次,开展法治讲座272场;健全完善法律援助机制,培育法律明白人950名;该市还获评2022年度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水口镇下湖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湖口镇湖口村等4个村获评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珠玑镇荣获省级基层治理点称号;推动各村(社区)至少打造一个村级法治文化公园、长廊等宣传阵地,全市信访案件重复率同比下降31%,平安法治乡村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抓创新治理模式促服务水平提升
南雄市把创新乡村治理模式作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关键来抓,促进基层服务水平提升。
加强信息化管理。该市围绕“人、地、事、物、组织”等要素优化整合网格设置,逐步建立健全“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组织—党员联系户”的基层组织体系,结合平安建设、民生服务、基层党建等工作,组建2329人的综合网格员队伍;深入推进“数字化”治理,以“雪亮工程+智慧网格”打通“智治”末梢,该市投资1500多万元,共建设1912个监控探头,湖口、珠玑、水口等镇作为智慧治理试点,有效提高基层综治中心指挥协调能力水平,推动该市刑事案件破案率较大幅度提升,经济损失则下降33.7%,为平安南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完善精细化服务。近年来,南雄市在95个行政村开展乡村振兴“积分制”,将乡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文明乡风塑造融入积分运用中,设置党员、网格员和群众“3类积分”,以量化管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109个行政村推广运用乡村治理“清单制”,通过村级事务“清单化”“流程化”“公开化”,将211项基层管理服务事项以及农民群众关心关注的事务细化为清单,打造“群众办事一码通”服务品牌,便利群众指尖上办事,保障农民权益,减轻村级组织负担,提升为民服务能力效果。
聚焦特殊化需求。南雄市认真关注“一老一小”需求,推动养老托育服务发展的标准规范、支持政策以及配套改革措施等日益完善。今年,该市将实现投入运营18家“长者饭堂”,拓展老年助餐服务功能,为周边老年人提供订餐、堂食、送餐服务。水口镇率先试点打造“幸福食堂”,辐射沙头村及其邻村群众120人左右,提高农村群体用餐质量。该市各相关单位分别提出了“一老一小”托育服务重点政策支持清单,共建成27家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可提供托位数988个,珠玑镇灵潭村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为托育场所,实践站内设专人值班,为留守儿童、在家务农家长缓解育儿难题,切实提升农村“一老一小”等特殊群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