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部门频道栏目 > 韶关市农业农村局 > 工作动态

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翁源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时间:2023-06-28 11:12:19 来源:翁源县农业农村局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近年来,韶关市翁源县围绕“稳面积、增产量、提质量”发展思路,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端稳端牢“手中饭碗”提供有力支撑。

        翁源县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东南部,北江支流滃江上游,系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22年,全县总面积2175平方公里,下辖龙仙、江尾、翁城、坝仔、周陂、官渡、新江、铁龙8个镇。全县户籍农业人口28.15万人,耕地面积2.36万公顷,其中水田1.92万公顷。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58万公顷,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率达75.8%。

        规划先行 夯实基础

        坚持规划先行,以“条田化、大田化、规模化”为导向,推动“小田”变“大田”,“大田”变“良田”。一是科学化建设分区。根据耕地立地条件、水资源利用类型,结合区位条件和农作物的空间分布,按照生产障碍因素与破解途径相对一致、地理位置相连与镇级行政区划相对完整的原则,翁源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分为北部丘陵山地区和南部盆地区,南北两区区域特征各不相同,建设重点和主攻方向亦有侧重。二是规模化土地流转。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原则,推行“农户+集体+县级农业公司+企业”流转流程,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吸纳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愿意对外流转的村民,以集体经济组织名义集中交给县级公司对外流转、招商。三是标准化配套设施。坚持“农田平整、土壤肥沃、灌排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生态环境良好、生产方式先进”的标准,2021年以来,翁源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渠道248条64.94公里,机耕路133条44.73公里,埋设涵管297座,铺设下田桥板885块,新增标识牌762块、会车点134处,新建机耕桥2座。

        建管并重 守牢底线

        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的建后管护机制,确保“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一是严把工程质量关口。完善集中统一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体制,严格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实现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实现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二是严格竣工验收程序。严把“程序、内容、资料”验收关,梳理项目申报批复、招投标、实施管理、验收4大类资料,列出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资料清单,邀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项目影像资料、竣工报告、工程后期管护协议等15项内容进行达标检查,并由镇、县、市三级进行严格审核,确保项目工程数量达标、质量过硬、资料齐整。三是突出后续运营管护。根据工程规模、型式、受益范围等,引导和激励专业服务机构、农业承包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和村集体等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的日常管护,同时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金融保险创新试点,为2012年以来建成的30余万亩高标准农田提供涵盖自然灾害与意外事故、工程质量、建后管护等方面的保障。

        绿色发展 生态优先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数质并重、用养结合”生态理念,提升耕地质量,确保“良田粮用”。一方面强化用途管控,推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实行特殊保护,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另一方面对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地块,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范围,统筹实施土壤酸化耕地治理、耕地地力培肥提升、化肥减量增效等措施,有效提升耕地质量,实现绿色发展。2022年,翁源县在2021年度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基础上,继续在辖内4镇16个村委原来选择的酸性耕地上,建设2万亩以上退化耕地酸化治理示范区,设立20个效果监测点。同时,在全县范围内选点建设1个连片1000亩的酸化土壤改良示范区和开展1个“平衡施肥对华南双季稻区稻田酸性土壤的改良利用效果”的田间试验,通过示范辐射带动周边镇村主动、合理使用土壤调理剂,缓解全县当前耕地土壤酸化程度。

        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是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的“定盘星”。据了解,自2012年以来,翁源县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模达33.18万亩,涉及124个村委,投入资金共5.31亿元。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