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是振兴乡村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武江区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打擂比武”为重要平台和切入口,以“乡土、乡情、乡愁”为纽带,凝聚各方乡贤力量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引导乡贤在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乡风涵养、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形成了产业发展、人才回乡、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我区18名乡贤入选2022年韶关市“最美乡贤”,龙韶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东更是获得2022年荣获“广东百佳爱心新乡贤”称号。2月10日召开的全市“万名乡贤帮千村”工作座谈会上,武江区和2名乡贤代表作了经验交流发言。主要做法是:
一、高位推动建机制
武江区积极成立机构搭建平台,为乡贤沟通对接提供便利。成立了“万名乡贤帮千村”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乡贤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机制,健全完善乡贤交流常态化机制,全区51个行政村均组建工作专班,专门对接和发动乡贤,常态化开展交流互动。组织开展“优秀乡贤”评选活动,通过乡贤长廊、乡贤榜等形式记录乡贤事迹,激发乡贤工作热情。
●乡贤刘东累计无偿提供建材、捐赠资金达600余万元,参与建设美丽乡村40个
二、创新机制齐参与
武江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擂比武”,建立“处级领导抓村、科级干部驻组、百家企业扶点”的组团联动推进机制,鼓励乡贤把家乡建设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两年多来,我区发动各方乡贤募集人居环境整治资金6400多万元,带动村民投工投劳1万多工日,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庄”63个;全区273个自然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其中美丽宜居村和特色精品村170个,占比达63%。有效破解了乡村建设中“政府在干,群众在看”的难题,形成了社会各界同参与、共建美丽乡村的浓厚氛围。
●教师陈悦东发掘西水暴动等红色资源
●企业家陈六养带头发动124户村民拆除破旧泥砖房建设新村
●退休乡贤管乃权回乡统筹拆旧建新各项事宜规划设计新村建设32栋,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庄”
三、筑巢引凤富乡亲
去年投入驻镇帮镇扶村资金200多万元,建设面积超过7000平方米厂棚3个,解决返乡创业乡贤厂房难题,建立乡村振兴车间4间,带动500多户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户均年增收3万余元。出台《武江区推进农业产业发展贷款贴息实施方案(试行)》,安排500万元贴息扶持资金,鼓励乡贤开展撂荒地复耕复种、粮食种植、农产品产销,累计为96个主体发放贷款2100万元,有力激发乡贤投身现代农业的动力。
●乡贤李园园,投资100万元村创办化妆品企业,带动全镇家庭妇女家庭式作坊灵活就业
●90后乡贤邓莎莎,毕业后回乡创业,利用电商平台助力本地农产品线上推广,
帮助当地农户线下销售贡柑、大米、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交易量超61万(单笔),金额超1500万元,带动275户农户,每户增收1600元
●乡贤冯世芬回乡发掘古树茶产业并建设古树茶车间,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为村民谋取更多就业和增收
四、凝聚力量助发展
注重发动新乡贤在乡村振兴、疫情防控、防止返贫等方面献计出力、带头带动、捐资捐物,鼓励发动新乡贤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在去年疫情转段紧张时期,大批乡贤捐赠了紧缺药品并及时发放到镇村卫生站,极大缓解了农民群众的用药需求。努力做优服务环境,全力招引在外新乡贤企业家,从助农、助工多方面为村级发展提供帮扶,推动涉及产业发展、文旅融合等领域项目快速落地。
●企业家黄小龙,扎根在西河镇马屋村18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捐赠资金183万元,
同时投资上千万元在马屋建设乡村民宿、生猪、水产养殖等项目,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乡贤宋道玉牵头创办了市第一家由妇联组成的巾帼妇联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500余户,其中贫困户114户,为农村妇女提供就业机会
●乡贤雷余,投资800万元种植食用菌(茶树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为本村剩余劳力就地就业提供便捷机会
五、引才回乡献技策
家乡有需要,他们来助力。武江区积极创造便利条件,依托全区51个行政村组建的工作专班,专门对接和发动乡贤,常态化开展交流互动,组织召开乡贤联谊会、座谈会等40余次,引导乡贤积极参与特色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贤朱海兰利用自己所学,主动站出来向村委会以成本价承担“打擂比武”项目设计、造价、验收等工作,为村委会节省费用数十万元
●设计师刘敏萍,充分发掘村庄历史人文和资源禀赋,打造了江湾镇“江湾老街”“梦里荷香”水口龙舟文化馆等29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品牌(图为江湾老街)
充分利用乡贤在服务村民、调解矛盾过程中积累的威望和口碑,带领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
●乡贤林永前创新开展“一毛钱工程”,发动村民每人每天拿出一毛钱用于村庄长效保洁,主要做法在新华网等平台刊登及推广
●乡贤胡烈伟以“党建+服务”为抓手,构建为群众无缝衔接的服务保障体系,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同时,充分利用乡贤在劳动致富过程中积累的技术和口碑,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乡贤龚学飞放弃自己深耕多年的事业,怀着满腔热情,回到家乡服务群众,担任龙归镇强镇富村公司法定代表人,利用运营经验带动镇村经济发展
●乡贤潘岐东为解决龙安淮山一直以来产量低卖相差的难题,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反复试验实践对比,研究发明了“淮山钻孔填沙栽培技术”
六、传承文化筑根基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武江区着力发掘、保护、传承、利用南岭特色乡风文化文明,深入挖掘乡愁资源,以乡贤文化厚植人才沃土,以乡愁纽带留住绿水青山,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稳步推进。
●乡贤涂祖奕,涂氏水车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几十年如一日,为保护非物质文件遗产贡献毕生力量
●教师冯爵新,发挥江湾乡土资源,着力打造“儒雅”主题文化和以传承江湾非遗物质文化—“水车+竹艺”为主的劳动课程、
“石绘画+书法”为主的美育课程这两个品牌,助力乡村文化传承
●新时代青年教师黄筱玲,扎根乡村教育,无怨无悔,大力推进教师信息技术2.0培训,推动乡村教育跟上时代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