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欧阳文恺 陈志伟 摄影报道
工人在生产车间分拣番薯。
番薯干生产车间。
去年以来,乳源瑶族自治县大布镇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党建引领、示范引领、品牌引领”三项举措实现党建效益、经济效益、政策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描绘了一幅抓党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崭新“画卷”。
党建引领 因地施策赋能产业增效
2022年,大布镇下辖的7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约136万元,同比增长22.5%。其中,埕头村作为“121+N”产业振兴模式试点村,年增收15万元,单是股金分红就高达14万元。
据悉,该镇探索创新“121+N”产业振兴和“1+7”产业集结号模式,统筹整合乡村振兴资金、“6·30”资金约500万元将埕头村委闲置的旧办公楼改造为产业振兴标准化帮扶车间,由该村经联社创办的农业企业、英明村经联社、夹水村经联社及社会企业合股成立了全县首家乡村振兴平台企业,埕头村经联社以资产入股形式享受盈利分红,不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依法依规实现“入市”。
“两个模式高效联动互促,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从生产原料、产品加工、产品赋能、现代化产业转型等全流程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携群众致富。”据该镇党委书记赵少辉介绍,依托“乳源三宝”品牌,该镇通过流转撂荒耕地打造“1+7”产业基地累计复耕复种750余亩土地,打造了近1500平方米的标准化无尘车间,新建了4条腐竹、2条番薯干标准化生产线,预计可年生产腐竹9万公斤、番薯干5万公斤,产值可达1000万元以上。自去年3月挂牌成立以来,通过与帮扶单位东莞市茶山镇签订购销协议、股份分红及收购农户产品转销等方式,实现了企业获利、集体增收,公司营业额达155.8万元,在乳源县乡村振兴平台企业中位列第1,实现“乳源三宝”产业扩容、扩面提质。
通过一年的试点成效,该镇实现了联动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近20万元的目标。后续将以“121+N”产业振兴模式为基础,在钨英村落地发展笋竹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全面铺开“乳源三宝”产业化道路,“以工哺农”的新格局雏形初显。
示范引领 组织保障凝聚发展合力
依托资源禀赋优势,该镇通过开发特色产业、引进企业、培育支柱产业、建立种养基地等措施逐步形成“党支部+经联社+龙头企业+基地”的新发展模式,实现资源产值最大化。通过“1+7”产业基地示范引领,辐射带动近百户村民新增黄豆种植面积1000亩、红薯1200亩,为周边村民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同时,与洛阳镇签署《高山峡谷乡村振兴示范带产业共建框架协议》等产销协议,辐射带动洛阳镇种植黄豆200亩、番薯400亩,实现产业跨镇、跨区域发展。
群雁高飞看头雁,船载万斤靠舵人。该镇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坚持“能”字当先,充分挖掘群众认可、干事积极的村“两委”干部,鼓励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发挥“传帮带”作用。埕头村党支部书记黄新强作为全镇有名的种养能手,带动周边近百户村民种植“铁皮冬瓜”200余亩,亩产值高达2万元以上,产值约400万元以上。黄新强表示:“我是村里最早一批种植铁皮冬瓜的农户,作为一名支部书记,我有义务也有责任带动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埕头村的铁皮冬瓜远销粤港澳大湾区,每公斤达1.76元,这喜人的成果迅速带动了其他村的村民,纷纷表示要加入铁皮冬瓜的种植行列中来。
品牌引领 生态兴产业旺成就双赢
立足“风光”资源优势,该镇深挖风电场景观旅游资源,以“新能源+科普教育基地+旅游”作为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建设新能源科普教育基地,打造精品工业旅游路线,吸引外来游客观光游览。
抢抓广东南岭国家公园辐射联动大布入口社区建设项目的有利契机,以“客家文化+大布特色”打造美丽宜居圩镇,通过慢行步道系统、网红景点沿线发展观光农业。同步打造“乳源三宝体验馆”,建设非遗技艺工坊,配套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农产品推介中心和电商推广基地,为游客提供特色农产品从原料种植、加工生产、包装分销“一条龙”体验服务。
通过“新农旅”结合的方式,该镇正在谋划一条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兴旺、生态旅游多位一体的融合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