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回首刚刚过去的2022年,一幅幅暖心的民生图景展现在眼前。韶关民政工作交出了一份靓丽答卷:民政党员下沉社区,参与抗洪、战疫志愿服务共计750余人次;招善引爱“腾爱兴村帮镇”“爱心助听行动”“地中海贫血防控项目”等设立落韶,韶关市2家社会组织获“广东省先进社会组织”称号;《让社区成为家门口的“养老院”》获得市第六届机关工作创新创优竞赛三等奖;局机关老干党支部被评为“六好”示范党支部......
过去一年,在韶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广东省民政厅的精心指导下,全市民政部门全面落实“竞逐新赛道、再造新韶关,奋力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焦弱势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全力做好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奋力建设忠诚民政、有为民政和安全民政,各项民政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高质量发展的民政担当日益彰显
“很开心,这里的饭堂干净卫生、服务又周到,菜式还很丰富,还有很多朋友能一起吃饭,真是太幸福啦!”在武江区惠民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长者饭堂就餐的刘奶奶说道。据悉,市辖三区有25个长者饭堂可以供老人们就近选择,饭堂内60岁至80岁老人每餐只要8元,80岁以上老人只要6元,去年用餐老人超3.5万人次,真正实现了“老有所食”。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韶关常住人口约 286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约为5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18.38%,而养老作为民生大事,备受群众关注。去年以来,我市以养老服务真抓实干为统揽,修改出台《韶关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扶持资助办法》《韶关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全面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完成449户特殊困难老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19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累计开展入户探访、文化娱乐、义诊等活动329场,累计服务人次约12238人次。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市民政部门紧紧围绕韶关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履职尽责,主动作为,为推动全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民政力量。
——全力推动“双百工程”项目实施,投入财政资金4399.78万元,拓展实施韶关“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完成社工招聘864人,全市105个乡镇(街道)社工站按照分片区原则建成社会工作服务点576个,实现社会工作服务点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
——推进慈善事业蓬勃发展,以“改革攻坚规范治理年”为契机,大力完善慈善工作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组织开展救孤济困、扶老助残、助学助医等各类公益慈善活动300余场,全市共募集善款1.2亿元,孵化培育2家社会组织获评“广东省先进社会组织”称号。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兜底保障扩围提标,累计发放低保资金3亿元、特困供养资金1亿元、残疾人两项补贴21564.4万元,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协调机制的作用,确保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福利彩票事业市场份额由43.5%提升至45.3%,全省排名第七,电脑开票和即开票实现稳步增长,增幅达10.2%。
解民需,书写“高效、平安、温暖”的韶关民政答卷
在高效上努力,根据《广东省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按照精简材料、程序、时限要求,截至目前我市共为外地群众办理婚姻登记超200宗,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实现“全程网办”和“跨省通办”;进一步推进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专项整治工作等治理行动,全市共梳理排查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869家,并推进社会组织及其会员企业稳岗就业,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减免会费104.43万元,发动社会组织1309家,提供就业岗位1827个;深入推进殡葬改革,严格规范公墓价格,推动公墓回归公共属性,为群众解决“葬不起和迁坟难题”。政务大厅民政窗口群众满意度100%,实现民政领域各项事务“身在韶关,办事简化”。
在平安上努力,全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按照“一村一策、因村制宜”的原则,依法有序支持武江区赤水村、红星村顺利完成“村改居”试点工作,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全年无边界纠纷、无重大安全事故。市民政局还拍摄了以《守护边界 共创和谐》为主题的平安边界宣传视频,在各大媒体上播放,增加群众对界线管理工作的了解和认知,让居民们自动守界,维护边界和平。
在温暖上努力,市民政局大力开展“夏日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专项行动,积极修订实施《韶关市临时救助实施细则》,累计支出临时救助金561.4万元,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353人次、落户安置62人、帮助241人通过寻亲救助回归家庭,纳入特困供养59人。儿童领域切实履行儿童兜底保障和关爱服务留守、困境儿童职责,在全市各镇(街道)配齐112名关爱留守儿童督导员、1452名村(居)级儿童主任;持续开展“善美韶城 筑梦成长”关爱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系列活动,覆盖全市近5000名留守儿童、300户残疾儿童家庭,守护儿童美好的童年。
一个个务实的举措,一串串数据的变化,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蕴含着浓浓的民本情怀,在推动建设“六新”韶关的进程中,让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民生福祉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