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市共有149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总量达到376家,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7.8%,全市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1%,科技创新工作捷报频传。
源头创新强劲,主体活力迸发的良好科技创新局面业已形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那么,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
韶关
是如何通过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助推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王牌军”
稳步崛起的呢?
↓↓↓
分类施策强化精准培育
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驱动的“牛鼻子”,是产业转型的主力军,更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然而,作为观察和评价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窗口,长期以来,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薄弱、创新主体能力整体不强、创新机制有待完善等,是困扰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的突出问题。
“老大难”问题如何破?
“2021年,为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我局组织对原《韶关市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办法》进行了修订完善。”市科技局高新科负责人告诉记者。
办法明确,对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含重新认定)的企业,给予最高3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可与其他奖补资金叠加);对韶关外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有效期内完成整体迁移落户韶关的,最给予高300万元的分期奖补(可与其他奖补资金叠加);对高新技术企业在银行贷款、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予以优先支持。
同时,通过开展专家一对一的辅导、重点区域培训以及高企政策宣传贯彻,完善了企业认定基础材料,全力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2021年内累计指导了170家企业,168家企业成功提交申报材料,最终,149家企业进入公示并全部通过认定。
“我市大多数企业家只注重生产,对项目申报、政策不是非常了解,我们的工作目的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进行项目申报,通过申报为他们争取一部分研发资金,又可以触动企业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科技创新中,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
对此,该局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奖补政策,在奖补资金发放上简化流程,无须企业申报,极大减轻了企业负担。2021年完成118家高新技术企业1025万元奖补资金拨付。
多措并行,有效提升我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创新主体数量呈裂变式增长,我市科技型企业已渐成创新发展排头兵。
今年,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即将开始,谈及规划,市科技局高新科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我们争取总量突破400家。”
搭建平台培育源头活水
科技创新平台是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欠发达地区最缺的就是平台。
针对创新平台少、研发创新力量薄弱等制约企业发展的短板,近年来,我市聚焦“产学研用”,以需求为导向,结合产业优势,主动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推动大院大所、知名高校、科学家团队、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创新资源来韶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或分中心,积极打造产学研用合作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创新载体,先后引进武汉理工大学韶关研究院、韶关先进材料研究院、中震科建(广东)防灾减灾研究院、广东碳中和研究院(韶关)等11个高水平研究院。推动王恩哥、严新平、吴清平、柴立元、赵春江、陈勇等院士专家及其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成果落户韶关,基本形成一个重点产业有一家高水平研究院支撑的良好格局。
同时,大力开展孵化育成体系提质增效行动,充分利用我市在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物业、团队等资源,积极融入“双区”创新创业网络,探索建设“离岸孵化器”,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完整孵化链条,推动形成“双区”研发、韶关转化的新格局,吸引、培育更多优质科创项目和人才团队落户韶关。
截至2021年底,我市拥有国家级孵化器1个、省级孵化器4个、省级众创空间5个、市级孵化器3个、市级众创空间4个。
韶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牵头成立了韶关孵化联盟,共有30余家联盟单位,加强了联盟成员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孵化育成体系不断完善。
此外,为与省2020年5月印发的《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管理办法》保持一致,我市对原有的孵化载体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和完善,于2021年8月底印发了《韶关市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管理办法》,明确了韶关市众创空间、韶关市科技企业孵化器、韶关市科技企业加速器认定条件以及申报所需材料、管理办法等,加强和规范了我市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建设管理,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助力韶关科技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科技型企业。
数据显示,2017年到2021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长,2021年底达到376家,是2017年103家的3.65倍,增速连续三年排名全省前列。
这张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韶关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平台搭建的有力诠释。
科技创新为企业引来“活水”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广东欧莱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莱新材)深知,只有拥有核心技术才能具备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为了保持行业技术领先水平,该公司先后成立了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高性能靶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等多个研发平台,研发技术团队中有30多位博士、硕士、本科学历的专业人才,在靶材研发生产方面已有将近20来年的技术沉淀。目前,该公司已获得了22个发明专利及100多个实用新型专利。
创新“智”造结硕果。得益于新产品研发的高投入,2021年,欧莱新材营业收入同比大幅增长。即使在疫情影响之下,也顺利实现逆势突围。
欧莱新材科技反哺助力企业加速发展,是我市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助推“韶关制造”走向“韶关创造”的一个生动注脚。
而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市委、市政府通过科技项目,强力引导推动广大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热情,持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全面拉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
据悉,2021年,通过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支持29个项目3100万元,为企业创新发展引出“活水”。
久久为功
以更实举措引领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韶关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虽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市科技局副局长刘宁喟叹道。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薄弱、创新主体能力整体不强、创新机制有待完善……科技创新另辟赛道、换道超车之路困难重重,但市科技局已充分审好题,正积极探寻破题之法。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联动合作,抢抓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核心数据集群、有望获批国家高新区、南岭国家公园三块“国字号”招牌的历史性机遇,聚焦大数据、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技术领域和科技发展方向,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创新、技术和产业创新平台以及科技服务孵化转化平台,推动实现各类平台共通共建共享,相互成就、互利共赢,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突出创新主体地位,让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握指成拳、出成果、有实效、可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行动,打造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带动全市产业技术水平整体提升。
提升企业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攻关和协同创新能力。坚持战略前沿和规划导向,引导企业积极承接国家和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35N”产业领域加强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一批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广一批重大战略产品,转化应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和龙头骨干企业。深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以新机制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创新载体,提高行业科技发展水平。
深入实施韶关新时代“百团千才万匠”人才工程,持续用好“丹霞英才”,加大招才引智力度,以产业链构筑人才链,以人才链提升产业链,全面提高韶关人才竞争力、科技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构建产学融合体系,加快培育和积累人力资本,重点培养和引进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等紧缺适用人才,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企业家。
如今
韶关科技创新
进入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时代的韶关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在科创发展之路上起势快奔
书写好接续奋斗的时代新篇
演绎着开拓进取的华丽蝶变
用科技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