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部门频道栏目 > 韶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政务信息公开 > 人大和政协提案办理

对韶关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7号来信的答复(韶工信函〔2019〕84号(A))

时间:2019-07-29 14:26:00 来源:装备工业与产业服务科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九三学社韶关市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扶持我市船舶制造工业发展的建议”的来信收悉,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根据我局对全市的船舶制造业调研考察,现将我市扶持船舶制造工业及发展思路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市船舶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我市的船舶制造业是在1991年以后依靠民营资本逐步发展的。目前,我市船舶制造企业共有7家,从业人数约600人,均是民营企业,且生产规模都不大,有的还属家庭作坊式,相对较大的是:现有建造1000吨级(总吨)船舶的船台25座,主要生产限宽13.6米以下的内河普通钢质散货船,另有少量生产附加值较高的简易工程船(如轮渡船、自卸沙船和拖船等)。我市的船舶制造企业全部为“来料加工型”生产企业,即船东提供图纸,钢材由船东融资购买后交由造船厂加工建造,造船厂将船舶生产流程拆解分包给不同的施工队组织施工。船舶建造完工后,船厂向船东收取生产加工费(每条船舶的加工费约几十万元)。船舶制造业所需主要设备:柴油机、轮机、减速机、控制设备、电气设备、钢丝绳等零部件全部依靠从外地采购,本地采购中只有极少的附属其它配套件。实际上,我市船舶制造企业基本上都是“船壳”的焊接,因配套设备装船率的低下极大限制了我市船舶工业成品的利润率。
   二、我市船舶工业所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规模小,等级低,生产能力和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我市企业因实力、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的限制,难以生产附加值高的船舶,只能生产普通钢质散货船(船壳+柴油机),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利润少。
    (二)企业融资渠道窄,筹集资金能力有限,制约了我市造船企业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现代船舶工业需要有大的投入,才能有大的产出。由于船舶制造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前期建造成本高昂,造成我市造船企业只能维持现状,缺乏创新和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市制造船舶的商业贷款均由广东省农村信用联社予以提供,其他金融机构因不熟悉行业较少不愿涉足造船领域。这对于发展我市船舶工业的产能极为不利。
    (三)企业人员素质较低,缺乏船舶工业所需的中、高级技和熟练技术工人。我市的船舶工业企业普遍缺乏专业的中、高级工程师和大量专业船体焊接技术工人。焊接工人普遍素质较低而且流动性极大,企业培养出成熟的焊接工人很快就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这就严重影响了造船行业的发展,对造船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根据现代造船企业的基本条件,船舶生产企业在船体、轮机和电气三个方面必须配备中级以上工程师,并且还要配备有足够稳定数量的中、高级焊接工人,才能满足现代造船业对质量的基本要求。
    (四)我市北江段通航条件较差,航运市场需求不旺。韶关地处广东北面,在北江河流域上流。北江航段的孟洲坝、濛里、白石窑(英德)等水利工程的船闸均设计成14米宽,严重限制了上下航运船只的大小,导致我市最大只能制造13.6米宽的船舶,最大载货2300吨(清远可制造21.6米的船舶,最大载货达8000吨)。北江河道在我市的部分河段枯水期通航能力差,枯水期部分航道水深不足3米,部分河道尚需疏浚,1000吨(总吨)的船舶只能空船航行,造成我市建成的船舶大多只能在珠三角地区使用。受上述航道条件的影响,我市水运市场比较低迷,尤其是05年全市关闭了所有煤矿以后,水运市场冷清了很多,现在基本都是运沙、运石、运送饲料的在从事水运业务,疲软的水运市场难以刺激我市造船业的兴旺,对于发展我市船舶制造、水运事业是十分不利的。
   (五)船舶配套生产匮乏,船舶成品附加值低,利润空间有限。我市造船企业自身资金、人才和技术实力有限,难以生产高刚口值的船舶类型(如工程类船舶,LNG液化天然气船舶和特种船舶等等),能维持大批量生产的仅有散货运输船。这种船型也基本是以“船壳+柴油机”形式来销售,利润率的低下不言而喻。加之,我市缺乏船舶配套生产企业,而造船企业因为自身设备的简单陈旧和机电加工设备的欠缺,大量机加工件须委托外厂加工生产,且我市本土十分缺乏此类加工生产企业,当船厂接到有工程船订单后,往往先要从外地寻找此类企业,难以承接建造高质量或高新技术船舶的业务。
   三、推进我市船舶产业的工作措施
    紧紧抓住借千吨级航道建设机遇,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现造船业的经济规模化、技术现代化和结构合理化。坚持技术创新、培育特色、修造并举,注重配套、择优扶强的原则,坚持内河散货船、简易工程船和其他特种船舶并举,船舶制造与配套产业协调发展。通过调整结构,择优扶强,强化科技,夯实基础,引进一批、合作一批船舶配套产品,提高我市船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把韶关培育打造成我省内河船建造基地和全省船舶配套产业基地之一。
    (一)规划选好发展载体。船舶修造离不开良好的岸线规划,目前我市7家造船企业分散在南郊、白土北江沿岸,都受制于14米船闸,超过13.6米宽的船舶无法通过,因此,要发展我市造船业,交通、规划等部门要在乌石以下河段进行相关的选址布点工作,同时,有关部门要对造船企业发放国有土地使用证,政府研究出台保护船舶行业投资者的配套政策。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省内外船舶配套产业落户我市。我市缺乏船舶配套业企业,造船中需要的发动机、螺旋桨、减速机等主要配件均从外地购置。因此,发改、交通等相关部门在规划船舶修造基地的同时,也应规划船舶配套件基地的建设,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船舶配套生产企业。 
  (三)引导金融部门加大对我市船舶修造企业的支持。船舶修造业有其特殊的融资方式,我市银信部门提供的对该行业的融资产品不多,也只有农村信用社办理融资,其它银行还未涉及。建议政府协调有关银行加强对造船项目的风险研究,尤其是结合造船行业的特点,研究制定出符合船舶生产特点的金融新产品和贷款风险管理办法,帮助企业解决担保难与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四)大力发展水上运输业,提高水运在我市交通运输业当中的比例。水运业的繁荣可以促进造船业的兴旺,反之则极大制约了造发展。我市水上运输业的萧条是制约我市造船业发展的一,要进一步发展我市造船业,就必须大力发展水上运输业。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改善通航条件,提高通行能力。我市北江航道有限的通行能力受北江的几个船闸宽度限制因素外,航道的水深度限制大因素。要加快推进北江航道“五改三”工作进度,将目前我市的船闸宽度由14米扩至22米。加强航道的疏浚工程,改善北江航道的通行能力,做大我市水运业务的潜力。二是大力宣传水运的优势。充分把握交通部门调整运输结构的机会,引导其他部分运输业(如钢材,木材和水泥、煤炭等一次载重吨位大的公路运输)向水运方向倾斜,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对公路运输的压力,同时有利于对公路的日常维护。三是改扩建水上货运码头。由市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加快曲江白土散货船运码头建设工作,使我市的各类生产资料、生活产品可以更多地通过水运与珠三角地区互通有无。
   (五)出台优惠政策,引进人才与培育熟练技工双重并举。    
   人才的短缺是制约我市造船行业发展的又一大瓶颈,引进和培养船舶工业专业技术人才为当务之急。人社部门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向引进船舶工业所需的船体、轮机、电气工程师和生产管理人才方面倾斜,力争使每一间船厂都能配备相应专业的技术工程师和专职管理生产的工程师,提高船厂内部的分工协作及生产效卒。
   我市作为广东省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完全有能力培养专门的熟练技术工人。劳动服务部门可协调我市职业技术学校设立与船舶工业相关的技术专业,向船舶工业所需的技术人才培养方向倾斜。站在立足本土,服务全省的高度上,既为我市本土造船企业提供足够的技术工人,同时也向珠三角地区的大型船舶制造企业输送熟练技术工人,为全省船舶工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六)引导我市优势机械制造企业积极开展船舶配套生产。我市韶铸、宏大齿轮等企业都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利用有能力开展对船舶制造业的配套生产。引导我市优势企业积极对我市造船企业进行配套生产。主要针对简易工程船舶类的机舱起重机,小型柴油机、自动装卸带、船用集装箱、船用舵机。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部分大型船舶制造企业进行配套生产,引进一批船用模块、中型螺旋桨、船用钢丝绳、甲板机械、船用阀门、船用机床、船用锚绞泵等配套项目。通过发展我市船舶配套产业,做大我市机加工产品的种类,延伸船舶制造业的产业链,努力形成船舶制造与船舶配套相互协同、区域配件市场与全省船舶产业全面对接的船舶制造工业体系。


韶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19年7月25日      
    (联系人:张增平,联系电话:8891856。)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