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工业经济虽运行平稳,据初步调研分析预判,今年我市工业经济加快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一、1—2月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78亿元、增长2.7%,与全市工业增长预期目标(9.3%)差距大,与全省平均水平比低3.9个百分点,在全省地级市中排第16位。
1.重点工业增长较快。1-2月,50户重点监测工业企业增加值35.8亿元,增长10.3 %,比去年同期(增 10.7 %)慢0.4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增长8个百分点。
2.主要行业增减基本持平。全市34个行业大类中,有18个行业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合计拉动全市工业增长值10.9个百分点。其中拉动力大于0.5个百分点的行业有四个,分别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拉动4.5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拉动2.9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拉动0.75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拉动0.68个百分)。有16个行业同比下降,合计拉低工业增速7.8个百分点。其中金属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分别下降47.2、22.6和6.4%,拉低规上工业增速5.6个百分点。
3.县(市、区)工业发展不均衡。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5.58亿元,同比增长6.1%;县域规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7.2亿元,同比增长-1.2%,比市区工业增速慢7.3个百分点。从总量占比来看,市区占60 %,县域占40%。浈江区规上工业增速在县(市、区)排名第一,增长54.6%,乳源、翁源分别增长33.3%和10.2%位居其后。而增速下降的有3个县(市、区),分别是南雄(下降45.2%)、仁化(下降4.8%)、武江(下降4.1%)。
二、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困难与问题
1.规上企业数量呈萎缩态势。去年以来,统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对统计数据真实性的要求大大提高,受此影响,部分企业的数据进行了修改和调整,规上企业数由2017年年初的593家降为536 家,扣除37家新上规企业,退库企业达94家。
2.工业项目和投入明显偏少。近三年来,我市产值超10亿元的投产工业项目仅粤华电力1家,连年工业投资持续落后,致使工业增长后劲乏力。同时,我市工业投资项目储备少、投资额小,较难形成工业投资持续增长的局面。1-2月,工业投资同比下降-8.3%。同时,因企业4月份才开始申报上规,1-2月份未有新企业入库,没有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的新动力。工业项目和投入偏少使得全市新增工业企业数量少且规模不大,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逐年下降,难以形成新的增长点。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1.狠抓工业增长目标任务落实。根据市下达的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目标任务,督促各县(市、区)围绕目标任务抓落实,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努力完成工业增长的预期目标任务。
2.落实市领导挂点联系企业制度制度。继续认真落实全市经信系统挂点联系企业制度,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深化“一企一策”点对点服务,强化问题清单、责任清单落实,及时协调解决企业运行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支持企业技改创新、扩大产能,促进韶能、东阳光、比亚迪、利民制药等重点企业平稳增长。
3.建立重点企业工作台账。抓好全市50户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工作,密切跟踪50户重点企业每月经营动态、存在问题。每季度组织召开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分析会,深入了解工业企业经济运行情况、了解企业的实际困难、了解市场运行中的矛盾问题,掌握企业对政府部门的意见建议和诉求。指导各县(市、区)经信部门对辖区内重点工业企业加强运行监测,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4.编制工业新增长点清单。强化项目跟踪管理和协调服务,加强重点项目工作统筹,加快推动一批产业共建项目落地建设。
5.做好优质企业倍增计划工作。通过制定方案、遴选企业、制定政策等形式,全面启动我市优质企业倍增计划工作,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增资扩产等形式,力争在3-5年内实现产值和税收双倍增。
6.推进韶关PMI指数编制工作。通过对PMI、用电量、产品库存、企业停产半停产、企业成本等横向关联分析,为市委市政府经济运行分析决策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