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经济运行的简要情况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5.6亿元,同比增长0.8%,与一季度增长3%比下行2.2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增长7%比下行6.2个百分点。增长速度低全国、全省,在全省地级市中排名倒数。工业发展虽然缓慢,但也有积极的因素:
一是中省属工业拉动作用明显。全市38家中省属企业实现增加值69.27亿元,同比增长5.4%,增幅高于全市4.6个百分点,拉动工业增长2.2个百分点。
二是工业品市场需求回暖。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10.4%,已连续11个月在100%以上区间运行。
三是工业增长质量提高。1-5月,规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214.16%,同比回升16.8个百分点;现利税总额56亿元,增长16.4%,增幅比全省高4.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4.2亿元,增长42.3%,增幅比全省高27.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同比减少4家,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29.2%,亏损额减少2.09亿元。
四是园区工业实现“由负转正”。在新投产企业比亚迪电子、旭能生物质发电两家企业的拉动下,产业转移园工业增速逐月回升,上半年增长0.4%,结束前5月以来的负增长,呈向好态势。
五是如剔除钢铁去产能企业影响,工业用电保持增长。上半年,全市工业用电31.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2%,增速较1-5月(增0.8%)回落2个百分点。若剔除钢铁去产能因素影响,全市工业用电可增长5.2%。
二、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从上半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情况看,总体形势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点企业增速持续回落,对全市工业的拉动作用减弱。上半年,50户重点工业增加值增长5.9%,拉动全市工业增长3.6个百分点,与去年增长8%比回落2.1个百分点。从发展态势看,重点工业增速与一季度增长12.9%比,大幅回落7个百分点,与上月增长6.4%比,回落0.5个百分点,重点工业增速呈逐月回落趋势。从对工业的拉动作用看,由一季度的拉动工业增长8个百分点,到上月的拉动3.9个百分点,再到上半年的拉动3.6个百分点。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域增长乏力。市区工业完成增加值71亿元,同比增长2.8%,县域工业增加值84亿元,增长0.2%,市区工业增长明显快于县域。增长较快的有浈江区(增11%)、南雄(增6.7%)、始兴(增6.5%)。但乐昌工业仍未摆脱负增长局面,同比下降27.8%,增幅与浈江比相差38.8个百分点。
三是产业园区没有很好发挥促进工业发展的作用。今年以来,全市省级产业园区新签约项目仅13个,投资额17.26亿元;新动工项目仅9个,投资额5.44亿元;今年预计投产项目36个,预计产值17.8亿元。从园区存量企业看,上半年园区实现增加值52.4亿元,同比增长0.4%,今年首次正增长,拉动全市工业增长仅0.1个百分点。翁源(增长59.6%)、乳源(增长27.3%)、新丰(增长22%)园区增势较好,但乐昌(下降62.8)、莞韶园(下降10.8%)两个园区就拉低全市工业增长2.8个百分点。
四是新增企业数量少,拉动不足。截止6月底,全市仅三家新建投产企业纳入统计,上半年合计拉动工业增长1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新增企业6家,拉动当期工业增长2.3个百分点。
五是今年降雨量对比去年同期大幅减少,致使上半年水电行业同比下降40%,与去年同期比下行95个百分点,影响工业下行3.1个百分点。
六是去产能、环保督查政策因素与历史遗留问题,拉低工业增长。去年实施钢铁去产能政策以来,全市共有12家钢铁企业相继停产,除5家已退出规上企业库外,其余7家钢铁企业仍保留基数。今年上半年又有2家钢铁企业因淘汰落后产能停产,9家企业与去年同期增长18.7%比,下行97.7个百分点,影响工业下行1.2个百分点;环保督查共有16家企业被要求停产或主动停产,这16家企业与去年同期增长9.4%比,下行43个百分点,影响工业下行0.6个百分点;今年年初,全省供电系统改革,三个县由子公司改为分公司,三家供电企业与去年同期增长8.3%比,下行73个百分点,影响工业下行 1个百分点。
三、为促进工业增长下一步拟采取的工作措施
基于上半年工业发展现状,为促进工业发展,下一步拟采取以下工作措施:
(一)强化运行督促,全力以赴稳增长。一是咬紧年初既定目标任务不放松,督促各县(市、区)和产业园区围绕目标任务抓落实,及时通报推进落实情况,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二是加大规模企业培育力度。按照掌握的拟新增规上企业名单,认真落实工作、目标责任,为企业培育、申报上规提供服务,确保完成全年新增上规30户的目标任务。
(二)以培优扶强为目标扎实推进重点企业帮扶。一是认真落实市领导挂点联系帮扶企业制度,重点在“企业问题困难征集、挂点市领导协调解决问题困难、解决问题情况反馈”三个重要环节上下功夫,把挂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二是密切跟踪50户重点企业经营动态,建立健全运行监测台账,坚持问题导向,摸清情况,找准症结,拟订帮扶措施,促其加快发展。
(三)服务好现有减产、停产企业。上半年,全市仍有274家停产、减产企业,其中停产企业30家,减产企业244家,停减产面达45.9%,上述企业同比下降24.7%,拉低工业增速11.8个百分点。下半年,要加大帮扶力度,收窄停减产面,促进发展(经测算,停减产企业降幅每收窄5个百分点,对工业的负面影响将减少约2.4个百分点)。
(四)积极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利用“韶关华南数谷”大数据产业园成立的契机,加快首批华为、数据堂(北京)、中国联通韶关分公司、中证、东方国信等13个项目的合作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与广东联炬军民融合产业园有限公司的沟通交流和协调合作,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尽快促成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项目签约落地,努力打造我省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区。
(五)切实加强产业共建。一是积极筹备参加第三届“珠洽会”,研究设计好我市980平方米展示区的布展方案,突出展示推介华南先进装备产业园、宝钢特钢以及韶关整体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确保“珠洽会”取得实效。二是推进“广东水电国际科技产业合作联盟”建设。通过广东水电产业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联盟和格-中友好协会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推动韶关与格鲁吉亚在投资、经贸、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和交流,带动我市鸿源众力、韶能集团、亿恒电器等水电企业发展。三是引导各县(市、区)对照《广东省生态发展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负面清单,找到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方向,培育1至2个特色支柱工业产业,打造各具特色产业集聚板块。四是召开全市园区建设工作会议,各园区制定园区三年提升计划,制定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意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从22个方面支持园区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