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但进入9月份,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和全省加快推进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全市工业经济运行趋缓。展望全年,受基数翘尾及重点企业生产低迷影响,工业增长将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完成全年增长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一、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9.43亿元,同比增长6%,增速有所回落,增速排名全省地级市的16位。增速较上半年(增7%)回落1 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增7%)低1个百分点。
(一)支柱工业增速回落。全市36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2个行业同比增长,14个行业同比下降。其中七大支柱工业完成增加值151.92亿元,同比增长2.3%,增速较上半年回落2.7个百点,仅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5个百分点。钢铁、制药、电力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分别增长46.2%、29.4%、11.1%。其中宝钢特钢公司(今年新增上规)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77个百分点、粤江发电(增长25%)拉动增长0.52个百分点、韶能集团(增长22.2%)拉动增长0.37个百分点。与上半年比,除有色金属、玩具工业增速回升外,其余五个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二)民营工业增长平稳。民营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14.37亿元,增长8.7%,增幅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5%;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17.77亿元,增长2.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升4.6 个百分点。
(三)园区工业增速放缓。全市六大产业转移园(含集聚发展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比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快2.3个百分点,但较上半年(增12.1%)回落3.8个百分点;增加值总量占全市规上工业的36.3%,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增长较快的有始兴(19.6%)、南雄(14.7%)、翁源(10.22%)。
(四)县域、市区工业两极分化。市辖三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15.54亿元,同比仅增0.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5.4 个百分点。其中武江下降5.5%,浈江下降0.6%。县域工业完成增加值148.66亿元,同比增长10.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1 个百分点。其中,翁源、南雄、始兴实现较快增长,同比分别增14.1%、13.5%和12.8%。
(五)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在参与“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分工及“全面融入珠三角”等战略的实施带动下,全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快。1-10月,我市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31.12亿元,同比增4.1%,较上半年(-0.7%)提高4.8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4%)提高8.1个百分点。
(六)新增规上企业贡献初显。截止10月底止,新增纳入规上工业统计的新建投产企业28家,完成产值28亿元,增加值6.4亿元,拉动规上工业增长2.7个百分点。其中宝钢特钢对规上工业贡献率最大,拉动工业增长1.77个百分点。
二、工业效益情况
虽然工业生产增速放缓,但是企业效益却有明显提高,运行质量明显向好。1-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3.88%,比去年同期提高17.3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0.2亿元,同比增3.9%。受钢铁、有色金属市场逐步回暖,水电行业高速增长等积极因素拉动,全市工业效益明显好转,盈利水平大幅提升。规上工业实现利润49.06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78.4%。
三、影响我市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基数“翘尾”影响大。去年规上工业发展呈“前低后高”态势,前三季度增长2.3%,四季度当季增长8.3%,远高于前三季度6个百分点。据测算,四季度基数达93.6亿,占全年基数的29.2%。韶钢、卷烟、旭日、粤江、韶冶等部分重点企业都将面临基数“翘尾”、增速回落局面,势必影响全年工业增长。
(二)重点企业增速处于低位区间。50户重点工业企业(集团)完成增加值156.13亿元,仅增长0.1%,落后全市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与非重点工业(增15.5%)比更是相差15.42 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增3.3%)比,回落3.2个百分点;与上月(增0.6%)、上半年(增4.1%)比,分别回落0.5和4个百分点,仅拉动规上工业0.08个百分点。50户重点企业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约六成,对全市工业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今年以来,重点工业在经过上半年的回升之后,发展趋势由升转降,从 6月以来,连续4个月出现下行。重点工业增速呈持续下行趋势,是全市工业回落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今年以来,全市停产(24家)、半停产(25家)企业49家,与去年同期比,减少产值27.2亿元,增加值4.8亿元,拉低工业增长2.1个百分点。
四、影响我市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受各种要素制约,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一是企业生产成本上涨而企业产品价格下降。煤炭价格大幅上涨、水资源收费标准提高、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项目投资征地补偿标准越来越高,而电力生产企业上网电价下调,铜、铁、硫等矿产品价格大幅下跌,钢材价格难以持续上升。二是企业面临融资困难、技术工招工困难、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等问题。
(二)指令性生产行业受生产计划影响大。卷烟与火电行业对全市工业的拉低作用最为明显,这两大行业受生产指标影响大,如卷烟厂今年仍以生产二、三类卷烟为主,且产量均较上年减少,目前仍没有一类烟的生产指标,产值负增长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改变,卷烟厂拉低全市工业增速1.46个百分点。火力发电企业受发电指标不足的因素影响,机组发电负荷率偏低,在粤江电厂去年下半年新增两台60万千瓦发电机组的情况下,1-10月全市火力发电量仅增长8.3%。坪B电厂单机运行,1-10月拉低规上工业0.56个百分点。
(三)钢铁去产能政策影响。按照全省加快推进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计划,我市于10月底前必须淘汰落后钢铁产能178万吨,受此政策影响,全市共有10家钢铁企业处于停产状态,前三季度合计拉低工业增速0.6个百分点。从全年来看,这10家企业共有近2.7亿的增加值基数要在四季度消化,预计拉低全年规上工业增速0.8个百分点。
五、全年形势展望
今年我市工业增长预期目标11.6%,如规下工业(占比17%)按增长5%测算,规上工业要增长13%左右,要完成这一目标,意味着四季度增速要达到增长29%以上,完成增加值总量118.5亿元,即月均完成增加值39.5亿元(从2011年以来各月增加值情况看,最高的月份为2015年11月的34.1亿元)。从分县(市、区)完成目标的情况看,曲江目前已超目标2.6个百分点(但面临“翘尾”因素影响大,下行压力大),乳源完成目标压力较小,其余8个县(市、区)离年度目标均有一定差距,部分县区差距较大。由于宏观经环境未有明显好转,新的增量拉动有限,“翘尾”影响逐步加大,重点工业生产下行,预计全年规上工业将继续下行。由此可见,要完成工业增长预期目标,工作任务非常艰巨。
六、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措施建议
(一)抓各县(市、区)发展工业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对工业负增长、低增长(低于5%)的县(市、区),要督促其认真对照目标任务,积极开展查漏补缺,强化督促检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工业经济回升。
(二)认真落实帮扶重点企业制度。落实好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联系帮扶企业三项制度的实施方案》制度,对纳入市领导班子成员和市直部门挂点联系的企业,建立帮扶企业监测台账,摸清情况,深入开展帮扶服务,有关部门要对照方案要求落实好部门责任,对经营困难的企业,加强跟踪协调服务,列出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形成合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三)抓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发展,促进工业增长。一是做好武江工业发展协调工作。武江区工业增加值总量在县(市、区)中排名第一,但今年以来一直负增长,拖累全市工业发展。因此,要着力排查不利因素,采取措施,努力缓解发展压力。二是抓好重点企业的发展。要通过“一企一策”加大帮扶,帮助卷烟厂多争取生产指标、优化产品结构;帮助韶关电厂、坪B电厂提高基数内电量与争取大用户直供电交易;帮助旭日公司、丽珠集团提高产品结算价格。同时,加强对凡口、东阳光、比亚迪、中源水泥、韶铸集团等企业的跟踪服务,努力扭转低、负增长局面。
(四)抓好协调服务,促进工业企业增产增效。一是加强平台建设。抓好政务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市场服务平台建设,在强化项目对接和服务,推动高校和企业紧密合作以及机械装备、食品和农产品检验检测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二是加强融资服务。充分利用鼎盛担保、圆融小贷以及即将建设的众创基金等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帮助更多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三是着力了解企业停产、半停产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对策措施,力促有希望复产、重组的企业尽快恢复生产。四是切实做好各项惠企政策的宣传与落实。加大各项技改、节能、中小企业融资等各项政策措施的宣传,帮扶符合条件的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的优惠。
(五)加强项目建设,着力推动一批项目建成投产。一是着力推动国电粤华、华电、智慧螺丝城、都市丽人等重点项目建设;协同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全力推进乐昌12万吨新型绝热隔音材料生产项目、韶能绿洲纸模二期技改项目、韶能珠玑纸业本色纸一期技改项目、凯鸿纳米材料公司年产2万吨植膜型纳米氧化锌及其配套综合回收项目、金悦诚蓄电池内化成高端储能器件产业化升级技术改造项目、东盈服装(以纯)等在建工业项目尽快建成投产。二是加快推进项目载体建设。依托韶钢现有特钢生产线,充分利用宝钢特钢的技术和产品,建设宝钢集团在华南地区最具竞争力的优特钢长材精品基地。加快建设华南特钢深加工科技产业园,推进钢铁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发展。加快推进韶关紧固件产业园项目建设,形成紧固件、特钢良性互动发展,多方共赢的局面。
(六)着力引导一批达规企业申报上规。今年国家对基本单位入库审批时间做出改革,将月度审批时间从10月推迟到12月,各县(市、区)要把握入库时间,对符合入库条件的企业,指导其准备好申报资料,争取在规定的时间内申报上规,确保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户,为全年规上工业增长注入新活力。
(统计数据来源于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