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韶关工业经济总体平稳回升,企业效益明显好转。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46.17亿元,增长7%,比上月回升 1个百分点,增速与去年同期(增2.5%)比高4.5个百分比,回升态势明显。初步判断全年工业生产将维持平稳回升趋势。
一、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规上工业生产平稳,增速逐月回升。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长7.0%,比全省(增6.7%)、全国(增6.2%)分别高0.3和0.8个百分点,与一季度增长4.5%比上升了2.5个百分点,增速呈逐月上升趋势。具体增速见下表1。
| 1-2月 | 1-3月 | 1-4月 | 1-5月 | 1-6月 |
2016年 | 3.9 | 4.5 | 5.0 | 6.0 | 7.0 |
2015年 | 3.0 | 2.5 | 2.4 | 2.4 | 2.5 |
表1:韶关规上工业分月增长情况 (单位:%)
从全省排名看,韶关增速全省排第12名(与1—5月排名上升3位),与增速最高的湛江(增10.5%)相差3.5个百分点,在粤东西北十二地市中排名第8名。
(二)七大支柱工业呈“四升三降”格局。上半年,七大支柱工业完成增加值84.76亿元,增长5%,与一季度增长4.8%比微升0.2个百分点。七大支柱工业中,钢铁、制药和电力工业快速增长,增速分别为46.2%、29.4%、11.1%;有色金属工业维持低增长局面,仅增长3.4%;烟草、玩具和机械工业受生产计划减少、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生产持续下降,其中烟草工业下降7.2%,玩具工业下降18.5%,机械工业下降4.6%。
(三)县(市、区)工业发展不均衡。受钢铁行业市场回暖和新增大型规上工业企业拉动影响,曲江规上工业增速在县(市、区)排名第一,增长24.1%,而上半年增速下降的有三个区(市),分别是武江(下降3.9%)、浈江(下降3.9%)、乐昌(下降0.7%)。与去年同期比,曲江和翁源增速明显回升,分别回升了42.1、23.3个百分点。具体情况见下表2。
表2:上半年各县(市、区)规上工业增长情况 (单位:%)
序号 | 县(市、区) | 增速 | | 去年同期 |
一季度 | ||||
1 | 武江区 | -3.9 | -5.2 | -2.5 |
2 | 浈江区 | -3.9 | -15.8 | 0.2 |
3 | 曲江区 | 24.1 | 16.8 | -18.0 |
4 | 始兴县 | 12.8 | 13.5 | 8.9 |
5 | 仁化县 | 5.8 | 4.9 | 0.7 |
6 | 翁源县 | 22.4 | 33 | -0.9 |
7 | 乳源县 | 3.0 | 3.5 | 5.6 |
8 | 新丰县 | 7.0 | 7.3 | 13.6 |
9 | 乐昌市 | -0.7 | -6.2 | -8.3 |
10 | 南雄市 | 16.1 | 16.6 | 15.9 |
(四)省级产业转移园增速放缓。上半年,五大省级产业转移园(不含翁源产业转移园,下同)完成工业增加值46.7亿元,增长11.6%,增速与一季度(增15.5%)比回落了3.9个百分点。分园区看,除增速最高的南雄产业转移园(增长21.8%)增幅略有提高外,其他园区增速均有一定下滑,其中乳源产业转移园受东阳光生产下滑等因素影响持续下降,增速由一季度的增长2.9%变为下降5%,回落7.9个百分点。各省级产业转移园增长情况见下表3。
表3:上半年省级产业转移园增长情况 (单位:%)
园区 | 增速 | | 去年同期 |
一季度 | |||
五大转移园合计 | 12.1 | 15.2 | 6.1 |
始兴产业转移园 | 19.0 | 20.6 | 17.5 |
乐昌产业转移园 | 12.6 | 7.5 | -14.6 |
莞韶产业转移园 | 11.2 | 17.7 | -0.6 |
其中:韶关工业园区 | -4.6 | -0.8 | -4.1 |
武江片区 | 1.7 | 2.3 | -36.9 |
浈江片区 | 2.2 | -15.5 | 23.2 |
曲江片区 | 32.2 | 49.3 | 6.3 |
仁化集聚区 | -10.4 | 14.4 | - |
新丰集聚区 | 18.6 | 20.8 | - |
南雄产业转移园 | 21.8 | 20.9 | 21.5 |
乳源产业转移园 | -5.0 | 2.9 | 8.6 |
(五)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1-5月,全市规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4.02亿元,同比增长47.7%,增幅比去年同期提升48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9.60亿元,同比增长2.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升 9.6个百分点;产成品存货37.48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9.4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中,亏损企业123户,增长1.7%,比去年同期低18.5个百分点,亏损面为20.4%。从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来看,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9.08,比去年同期高14.7个百分点;资产贡献率为11.96%,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6%,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
(六)多数行业持续增长,主要产品产量生产平稳。分行业看,在有生产的36个行业大类中增长的行业有25个,其中增长较大的行业主要有仪器仪表制造业(增1.3倍)、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52%)、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37.4%)、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增33.6%)、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31.2%)、医药制造业(增29.4%)、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25.2%)、家具制造业(增20.3%)等行业。
从产品产量看,上半年我市14种主要产品产量总体上“升多降少”。其中增幅较大的产品有发电量(增长34.5%)、铸钢件(增长23.1%)、人造板(增长13.2%)、服装(增长14%)等;下降的产品主要有成品钢材(下降1.4%),水泥(下降2%),十种有色金属(下降0.4%),卷烟(下降5.4%)等。
二、当前工业生产面临的问题
(一)工业增长主要依赖钢铁、电力等传统产业拉动,增长质量不高,且不具有可持续性。今年以来,受市场需求回暖、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钢铁工业明显好于去年同期,上半年增长46.2%,与去年同期下降14.3%比,回升60.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2.73个百分点,其中新增上规的宝钢特钢韶关公司直接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2个百分点,是今年以来规上工业最主要的增长点。但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是这种增长没有可持续性,进入明年后,该企业将有基数,且受行业影响波动较大,能否持续增长充满较大的不确定性。电力工业主要受水电和粤江发电新增机组影响,水电因今年雨水充沛,预计全年形势较好,而粤江发电的增速由最高的5月份增长36.6%下降到6月份的20.5%,下半年,随着粤江发电基数翘尾,预计下半年增速将持续下降。从全年上网电量计划看,粤江发电今年预计会零增长。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占比低、发展慢。目前,我市工业结构仍以钢铁、烟草、有色金属、电力等传统产业为主,高技术制造企业数量少、规模偏小。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6.69亿元,增长9.8%,占全市规上工业的4.6%,先进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6.82亿元,下降2.3%,占规上工业的4.7%。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规模小、发展速度偏慢,客观上反映出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缓慢的现状。
(三)新建投产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工业增长缺乏后劲。上半年,纳入规上工业统计的新建投产企业6家,分别是曲江的宝钢特钢、南雄的毅豪化工和西顿化工、仁化的漫联新能源、翁源的富良化工和汉盛科技。新增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3.05亿元,拉动规上工业增长2.29个百分点。从调研的情况看,今年预计新增上规企业30家左右,除宝钢特钢韶关公司产值较大外,其余预新增上规企业产值都极少超过1亿元的,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的拉动很有限。
三、加快工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今年我市工业增加值增长预期目标是增长11.6%,如规下工业(占比17%)按增长5%测算,规上工业要增长13%左右。上半年,规上工业增长7%,全部工业增加值仅增长6.7%,与全年预期目标相差4.9个百分点。如全年规上工业按增长13%测算,下半年要完成增加值250.14亿元,规上工业要增长15.8%左右才能完成预期目标,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为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下一步,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加强协调联动,加强跟踪服务,着力扭转企业低增长态势。50户重点企业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0%左右。今年以来,由于部分重点工业低(负)增长,每月增速都低于规上工业增长,上半年也仅增长4.1%,对全市工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弱化。因此,为完成全年工业增长11.6%目标,要通过“一企一策”加大帮扶,力促50户重点企业增长8%以上。
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指导督促企业做好应统尽统工作,全力推动50户重点企业之外的500多户规上企业加快发展,力促实现25%以上的增长,为全市工业发展多做贡献。
(二)加强项目建设,着力推动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协同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在建项目跟踪协调和服务,明晰项目服务清单、责任清单和办结时间,全力推进乐昌12万吨新型绝热隔音材料生产项目、韶能绿洲纸模二期技改项目、韶能珠玑纸业本色纸一期技改项目、娃哈哈年产2400万瓶纯净水项目、金悦诚蓄电池内化成高端储能器件产业化升级技术改造项目、东盈服装(以纯)等在建工业项目尽快建成投产。
(三)着力引导一批达规企业申报上规。加强培育扶持,力促一批新建企业上规模,确保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户。7月份我市又有7户企业申报上规,要抓紧做好已满足申报上规企业的各项资料准备工作,引导企业尽快申报。
(四)加强工业用电和工业增值税等相关指标监测。上半年,由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与工业增长的相关指标均实现了正增长,其中,工业用电增长1.2%,与一季度(增长0.1%)比回升了1.1个百分点,国税工业增值税增长4.2%,与一季度(下降8.4%)比大幅回升12.6个百分点。下阶段,要进一步加强数据监控和指标评估,重点抓好工业用电和工业增值税等指标的持续增长,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