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省政府同意,省财政厅通报表扬了6个在2020年度财政管理工作绩效排名前六名的地市,韶关市位列其中,在北部生态发展区城市中排名第一。这已是我市连续第三年获评“全省财政管理工作先进市”,共获得省财政6000万元奖励资金。目前,奖励资金已下达我市。
近年来,市财政局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把讲政治的要求落实到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中。今年以来,市财政局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省财政厅工作要求,牢固树立“大财政、大预算、大资产”的理财管财理念,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着力加强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推动财政管理工作提质增效,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围绕财政抓党建,凝心聚力促发展。市财政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与财政业务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引领韶关财政事业健康发展。市财政局坚持夯实党建基础,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组织力提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重点,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机关党委和下属各基层党支部建设进步明显,基础扎实,分别被市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双争双促”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党支部。市财政局坚持聚焦财政业务,结合具体工作推出的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改革、数字财政改革、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等均取得较好社会成效,如我市地方财政总决算编审工作连续四年获得全省一等奖,部门决算连续三年获得全省优秀,财政管理工作连续三年在全省绩效考核中获得优异成绩,被评为“全省财政管理工作先进市”,共获得省财政6000万元奖励资金。
二是千方百计组织收入,提升财政保障能力。收入组织工作对我市财政收支平衡、防范化解运行风险、支持我市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市深入挖掘税收增收和资产资源价值,将资源资产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每年制定财政收入组织工作方案,形成收入目标分解表,将年度收入目标细化为抓税收收入、资产类收入、资源类收入、其他专项收入4大类收入目标,由市财政局跟踪指导各责任单位对照收入目标,研究制定专门的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时间节点和责任分工,确保完成年度目标。市政府每半月听取一次情况汇报,协调解决组织收入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近三年我市财政收入均实现正增长,2019年突破了100亿元大关,预计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11.4亿元,同比增长6%。
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精打细算管好“钱袋子”。近两年来,我市严格落实中央和省“过紧日子”要求,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支出,2020年、2021年市级分别压减支出3.57亿元、4.83亿元,优先安排用于落实“三保”支出、疫情防控、支持打赢三大攻坚战等民生保障领域。集中财力办大事,重点支持市妇幼保健院、广东韶州人民医院、市中医院更新改建、广东韶关健康职业学院、新建韶州中学、广东北江中学改扩建、市第一中学改扩建、广东南岭干部学院建设、韶州体育公园、张九龄纪念公园以及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韶关丹霞大道北道路等民生类项目建设和新能源、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电子信息和大数据、现代钢铁、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绿色矿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食品、林业经济、防灾减灾、内河航运和船舶制造等市“355N”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提高困难残疾人两项补贴和全市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2020年全市民生类支出完成317.18亿元,同比增长4.7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 80.43%,比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人均支出7889.76元,在粤东西北地区排名第1位。其中,落实疫情防控经费5.41亿元,有效保障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落实省十件民生实事资金6.09亿元;落实市十件民生实事资金3.9亿元。
四是管理用好新增债券资金,有效防范债务风险。我市主动加强与省财政厅的沟通汇报,积极争取新增债券,指导县区和部门提前谋划和储备项目,及早做好债券额度分解,要求使用部门明确债券资金支出时间及金额,上报项目工程施工进度,简化程序,组织人员对项目实施进度情况进行实地核查,按照不出现债务风险,支持省重点项目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分配给在建项目和前期工作完成好、成熟度高的项目,并对债券资金进行全过程监管。2020年我市争取到新增债券资金91.9亿元,同比增长85.28%,争取到省抗疫特别国债和特殊转移支付资金共24.22亿元,2021年我市预计争取到新增债券资金100亿元以上,有效缓解我市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难题,为推动项目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继续以防范风险为主,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积极稳妥化解存量,不断规范隐性债务变动流程,超额完成年度化解任务。全市法定债务和隐性债务风险等级被评定为最优的绿色等级。
五是坚持不断深化改革,有效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深入推进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改革。自2018年启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改革以来,我市出台了《关于深化市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市级预算执行监督管理办法》、《上级财政专项资金分配管理办法》《市级预算支出定额标准管理办法》、《关于明确预算资金审批范围和程序的通知》、《关于明确市本级教育收费收入、经营服务性收费收入及其他收入有关事项的通知》、《市级财政预算安排“三挂钩”试行办法》等制度文件,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我市修订印发《韶关市财政管理工作绩效评价激励办法》、《韶关市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实施细则(试行)》,举办全市财政业务培训班,指导各县(市、区)找差距、补短板,加强对县(市、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督导考核。深入完善绩效指标体系,建立了涵盖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的绩效指标库,解决预算与绩效“两张皮”的问题,实现预算编制与绩效管理深度融合。做好我市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将重点评价范围扩展至专项债、竞争性资金。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资金分配模式,向国有企业注入资金、资产,集中力量做强做大市属国有企业,通过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投融资,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我市,解决我市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同时,做好政府投资基金的统筹整合工作。在优化整合现有政府投资基金的基础上,根据我市“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需要,配合韶关碳中和战略,再设立韶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引导基金、生物医药产业基金、碳中和投资基金等若干子基金,实现1支基金对应1个产业领域和撬动金融和社会资金的目标,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杠杆作用。主动承担省改革试点,推进财政“放管服”改革。完成好“数字财政”改革工作。2020 年我市被列为省“数字财政”建设试点市,通过市县两级上下联动,保证了“数字财政”预算域、执行域顺利上线,提高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并争取到“数字财政”建设补助资金3800万元,为全省补助最高。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加大省级涉农资金的市县统筹力度,实现从省直部门主导向市县政府和省直部门共同主导转变;从省里先安排钱,市县再谋划事向市县先谋划事,省里再安排钱转变;从执行环节整合向编制环节转变,精简项目建设流程,提升财政支农政策效果和涉农资金使用效果。
下一步,市财政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要求,加强收支管理,加大财力筹措,落实资金保障,防范财政运行风险,努力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不断提高我市财政管理工作水平,确保继续在全省保持前列。(市财政局预算科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