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博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善美韶关 > 韶关市情 > 非遗文化

来韶关,探寻非遗之美

时间:2023-09-12 10:52:53 来源:韶关日报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日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重新认定187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我市两家单位、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列,分别是:  

  南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为龙船歌、灯舞(茶花灯)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乳源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为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苦爽酒酿造技艺)、双朝节、乳源瑶族服饰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  

龙船歌

p50_b.jpg

珠玑古巷上演龙船歌过端午。(南宣供图)

  南雄龙船歌流行于南雄凌江、浈江两岸的荔径、兴塘、水西、水南、勋口、涌溪、河村、水口等沿河村庄。据传,早在宋代,珠玑巷人过端午节时已在陆地上“打龙船”,唱“龙船歌”了。珠玑巷人南迁古冈州(今台山)的广海后,“龙船歌”随即传到广海,至今广海端午节仍盛行唱“龙船歌”。  

  南雄龙船歌自由奔放,高亢激昂,没有乐器伴奏,只用锣鼓钹加强气氛。龙船歌的曲调各地不尽相同,曲调、风格独具韵味,类似于客家山歌,每唱四句,间奏锣鼓,高亢、粗犷,颇有古风。  

  2012年,龙船歌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灯舞(茶花灯)

p46_b.jpg

南亩茶花灯表演。(南宣供图)

  茶花灯是一种灯类的传统舞蹈,据《中国戏曲志》记载,明代嘉靖年间以后,南雄盛行节庆唱灯的习俗,“上元喜簇花灯,作龙狮各种戏舞,唱采茶歌”。南雄灯子起源于南雄市南亩镇官田里溪村内的龙凤采茶灯,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根据最早的历史记载,茶花灯是由南亩官田里溪村卢正万公的花灯表演传承演变而来的。到清朝光绪年间,老艺人卢庆鸿根据师傅传授的花灯表演进行创新,始创鲤鱼灯(现今茶花灯的前身),后将技艺传于卢章旺,卢章旺又传于堂兄弟卢章衍。民国五年,卢章衍对道具和表演进行了改进,正式衍生出现今的茶花灯,且更具观赏性,整个舞蹈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娱乐性强,乡土气息浓郁,深受群众喜爱。  

  2018年,茶花灯被列入广东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苦爽酒酿造技艺)

  瑶族苦爽酒作为瑶家人酿酒技艺的特殊产物,其甜中带苦的口感,浑浊泛而充满透明度的色觉,特别是酒所散发出让男女老少皆为之心动的芳香,喝了后酸酸甜甜沁人心脾。这是千年历史的从发现酒到酿造酒技艺文化的深厚积累,体现瑶族人民的聪慧。在物资奇缺的年代,酒和茶是瑶家人仅有的消费品,而瑶族苦爽酒也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成为瑶家人喜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交朋待客、节庆喜日、婚姻嫁娶、联坑(村寨结合)结同(年)和宗教活动中,酒也是必备之物。因此,其酒文化内涵丰富。酒文化反映了瑶家人热情、诚信、友善、孝老的民族个性。酒成为节庆、婚庆、探亲访友甚至与汉族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礼品,承载着瑶族人深厚的民族情感。  

  2018年,苦爽酒酿造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双朝节

p40_b.jpg

十月朝之做糍粑。(钟华 摄)

  双朝节,又称“双愿节”,流传于乳源瑶族自治县瑶区,是瑶民的传统节日。双朝—是指农历二月初一和农历十月初一这两天。  

  农历二月初一,瑶民做油炸糍粑。吃了油炸糍粑后,修理好农具,带上糍粑抛到田野上,粘在农具上,点燃蜡烛香火,祭拜大自然,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同时,用糍粑敬奉鸟,又称“送鸟节”。  

  农历十月初一,人们把农作物收割完,为庆祝丰收,家家户户舂糍粑、做苦爽酒,杀猪杀鸡,大摆宴席,载歌载舞,宴请八方来客,敬奉天地神灵、祖先神灵和耕作的牲畜。  

  2018年,双朝节被列入广东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乳源瑶族服饰

p43_b.jpg

瑶族服饰。(资料图片)

  乳源瑶族服饰是粤北地区过山瑶服饰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历史起源与瑶族始祖盘瓠的族源传说一脉相连,屈大均《广东新语》中称“盘瓠毛五彩,故今徒衣服斑斓”。如今,乳源过山瑶以居山岭地不同而有东边、西边两瑶之分,其中居于东边柳坑、游溪、东坪、必背一带的瑶族服饰仍保留了传统瑶族服饰的主体特征。  

  乳源瑶族服饰的历史悠久,集瑶族刺绣等传统工艺于一体,从款式到装饰、色彩、纹样等,无不蕴藏着瑶族的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是过山瑶先民历史沧桑的物质载体。  

  2013年,乳源瑶族服饰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载韶关日报 文静)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