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仁化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以筑牢粤北生态屏障为目标,统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方位推进河长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市对县河长制工作考核中连续三年获优秀等次;县城区水源地水质和全县主要江河水质达标率均达100%,近3年水环境质量全市排名第一;成功入选省级2020-2021年度碧道建设工作激励名单。该县河长制主要做法和成效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河湖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建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担任县双总河长,县四套班子领导分别担任河长、河段长的河长制组织机构。2021年至今,按照每季度一次的原则组织召开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5次,专题会议20余次,专题研究部署河长制有关工作。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头雁”效应下,2021年以来全县各级河长紧紧围绕河湖长“见行动”、河湖治理“见成效”要求,累计巡河共26762人(次),协调解决河湖问题426个,真正做到了守河有责、守河担责、守河尽责,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守护美丽家园。
(二)加强创新推动,协同机制不断完善。一是建立河长制+林长制工作联席机制,力破人员力量不足的局限,畅通信息共享、联合巡查执法等工作内容,念好“山水经”,做好“山水林文章”。二是用好用活“村村响”大喇叭、“送戏下乡”等载体,制作河长制专题片,不断增强群众对河湖保护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形成了河长领治、社会共治、全民治水的新常态。三是全面做好跨河流域工作联防模式,与湖南省汝城县、江西省崇义县和江西省大余县开展边界区域河长制工作交流并签订合作协议。同时加强与始兴县、浈江区的沟通交流,促进跨界河流水质改善提升、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四是创新河道“市场化”管护新模式,引进专业保洁公司,全县108条、近900公里河道保洁实现市场化运作,有效提升了河道保洁专业化、精细化水平。
(三)加强项目推动,补齐工作短板。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5+1”碧道重点建设任务,科学合理完成了董塘河碧道、环丹霞山碧道、锦江河城口镇段碧道项目建设,目前正有序推进锦江河丹霞街道段碧道建设,通过碧道建设构建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实现沿线村庄一体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强化河道划界管理,全面完成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管理范围划定、河道采砂规划和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工作,全力推进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下河道的管理范围划定和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为河长巡河、部门监管提供支撑。扎实开展冬修水利工作,推进镇(街)水陂、水圳渠道修复疏通,加强水库移民建管工作,改善移民村人居环境。加快补齐防洪防汛工作短板,2021年完成2宗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12宗病险山塘除险加固,今年计划实施3宗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10宗病险山塘除险加固工程。
(四)加强部门联动,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一是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河湖“五清”“清四乱”工作,2021年以来,累计出动3万余人次,船车出动1.1万余次,清理全县各河段约1.9万吨的水上漂浮物和生活垃圾,结合实施沿江岸线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河面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二是全面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立、治”建设项目,已完成编制工作并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常态化监管排查。三是大力推进截污工程建设,推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累计整改新建污水管网约5.8公里,县城污水处理率达100%;加快推进县城、乡镇雨污分流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四是全面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与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均为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4.85%。五是全面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有序推进51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完成雨污管网铺设40多公里;全县第一季度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达95.02%、治理率达81.5%。六是注重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设,2021年以来完成省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项目碳汇林、高质量水源林(水土保持林)造林11126亩,大力实施封育造林工作和水岸两旁再添新绿,筑牢仁化县水生态安全屏障。(仁化县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