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博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善美韶关 > 绿色韶关 > 绿美韶关 > 生态产业

浈江区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碎片田”变身“聚宝盆”

时间:2023-11-15 10:36:31 来源:韶关日报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近年来,浈江区积极探索秸秆还田模式,通过多种手段,将秸秆从生产废弃物变身为草编、食用菌加工等领域的新原料,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近日,在浈江区乡村振兴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的田地上,工人们正手持大木杈,将脱过粒的秸秆堆快速搂成一拢,打包成一个个大大的草捆,将草捆运往赤松茸种植区。  

  “把这些收完稻子后留下的秸秆覆盖在整好的地垄上,这样不仅能减少水分蒸发、预防虫害,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形成天然养料。现在撒一层石灰杀虫卵,让埋在土里的秸秆加速腐烂,等到11月下旬就可以播撒菌种了。”该示范基地主要负责人郑壮丽边整地垄边介绍道。  

  据悉,秸秆富含食用菌所必需的碳源、氮源、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其为原料结合畜禽粪肥,根据生产配方进行发酵即可制成食用菌培养基。而赤松茸种植过程中产生的菌渣同样可以再利用,可作为有机肥用于土壤改良,提高土壤保肥能力,实现变废为宝、无废生产。  

  “赤松茸是草腐菌,是一种能‘吃’秸秆的经济作物,是名副其实的循环产业。”郑壮丽告诉笔者,基地第二、三季种植的玉米和水稻可产出500公斤秸秆和150公斤谷壳用于赤松茸种植,而第一季赤松茸的每批次利润都在50万元以上。今年赤松茸的亩产量预计能达到1000公斤,1公斤能卖20元左右,每亩田节省化肥、农药、人工开支200元以上。  

  从秸秆种菇到菌渣堆肥,再到菌稻菜轮作,浈江区乡村振兴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在秸秆的“再利用”上,以食用菌为杠杆,形成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闭环,探索出以传统农业反哺特色产业的新路径,把这片原来的“碎片田”,变成了年产近百万的“聚宝盆”。(转载韶关日报 林绮赟 王敏妍)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