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南雄市充分利用本地红色地标,立足本地实际,在油山革命纪念碑、上朔人民礼堂、大岭下会议旧址、油山会师旧址、南雄市博物馆水口分馆、乌迳官门楼黄木岭红四军脱险地遗址、中共广东省委机关瑶坑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以及梅岭、灵潭、钟鼓岩等红色文化景点,积极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深挖油山地标红色资源 多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大榕树讲堂”,南雄市用好油山革命纪念碑、油山镇上朔村的红色地标,组织各单位党支部、研学团队、当地村民、小学生到这两个红色地标聆听南雄红色故事和油山革命斗争史;发动由油山镇村民组成的文艺工作者,为来此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传唱、表演《当红军歌》等红色曲目,传承红色文化。
从2017年起,南雄市连续3年成功举办“重走长征路(南雄段)”徒步活动,该路线已成为“广东省红色旅游精品路线”。该市定于5月13日举行以“学党史·明初心·跟党走”为主题的第四届“重走长征路(南雄段)”徒步活动,全面提升活动规格,组织参与者组成徒步方阵,沿途设置红色教学、战场情景、答题学党史等内容,并通过“融媒南雄”App等平台进行直播,全网展示活动情况。此外,该市还同步开展“2021最美长征路”线上抖音大赛,宣传红色南雄。
用活用好南雄市博物馆水口分馆红色“打卡点”
南雄市博物馆水口分馆回廊用100张图片、100个标志性历史事件,生动直观地呈现党的百年辉煌历程,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的“打卡点”,吸引省内外党员干部和群众前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通过观看水口战役图片、视频、物件、展品,聆听党史故事和军民鱼水情故事,重温红色记忆,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情怀,弘扬“跟我上”精神。
与此同时,南雄市结合红色历史和地理区位优势,以水口战役期间红五军团和红一军团行军路线为基础,精心设计了两条长约5000米串联镇域内主要红色遗址的党史学习教育路线,丰富现场教学方式。此外,该市还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进校园,以故事会、情景式、研讨式等教育方法,增强青少年学习的趣味性和易懂性,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群众演出中。当地群众舞蹈队还精心编排了“红色娘子军”舞蹈,让党史学习教育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围绕省委机关瑶坑旧址 打造红色主题教育基地
南雄市把握“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定位,深入挖掘中共广东省委机关瑶坑旧址红色历史,营造宣传氛围,以宣传画、实物、史料陈列进行分类集中展示。结合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创新实践案例,着力构建“红色资源为精神引领、生态资源为发展引领”的红色教育大格局。同时,该市切实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宣传教育资源,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水平较高的红色宣讲教育小分队,开展“行走中的党课”现场宣讲,讲述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组织部长李大林等省委领导在瑶坑村领导全省抗日救亡工作;“平姐”(梁维平)组建瑶坑妇女会,开展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支援地下党;瑶坑村兴办夜校和抗日先锋队组织,积极进行抗日宣传教育活动等。
此外,南雄市还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开展系列活动,着力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党员干部践行初心、担当奋斗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今年以来,该市利用瑶坑旧址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党性教育活动26场次共600余人次,有力地提振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
讲好黄木岭脱险故事 擦亮乌迳红色地标
依托乌迳镇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南雄市活用“红色地标”教材,组织党员干部、青年学子前往黄木岭红四军脱险地遗址、红军长征入粤第一仗遗址、赣粤边红军独立师第三团团部旧址等党史教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瞻仰英烈纪念碑、参观旧址、品读红军标语、聆听“一个情报救‘朱毛’红军”的故事。该市还积极挖掘本地红色资源,通过组织走访家属、查阅资料,收集整理好各村留存的红色故事;积极发掘本土优秀干部,打造红色政务导游和红色故事宣讲队伍,让党史学习教育延伸到村民,打通党史学习教育“最后一米”。
依托红色“线轴” 讲活党史故事
南雄市充分发挥珠玑镇红色文化优势,以G323线和Y028线为轴,开发红色线路,进一步收集研究好、科学规划好、保护修缮好、开发利用好梅岭、灵潭、珠玑古巷、钟鼓岩等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梅岭—灵潭—珠玑古巷”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借助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建设契机,积极争取中央、广东、韶关等各级支持,多方筹措资金,在珠玑中学、灵潭村和梅岭打造升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红色研学基地等,讲好珠玑红色故事,建设产学研红色旅游综合体。(转载韶关日报 王敏 陈港平 黄聃华)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